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1|回覆: 1

[中醫入門] 脾是推動生命的動力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15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

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

導讀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也很在意,但是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呢?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吧!

脾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動力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

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能夠音訊可以傳得很遠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着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健脾八珍粉,調理脾胃效果好: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就會極度疲勞,整日只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就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着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個詞,其實『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就不存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手工特製加粗艾條,扶陽強腎、好貨產量有限,先到先得:

按摩這裏,健脾又養顏!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臟腑之間相生相符,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很多人身體濕重,無精打采,為什麼?脾虛啊,還有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係,除了上文提到的健脾八珍粉之外,如果您堅持按揉以下穴位,就會健脾、強身又養顏。

取穴:足三裏、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

堅持每日按揉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1、中脘穴

中脘穴

中脘穴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足三裏

足三裏

足三裏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三陰交

三陰交

三陰交

功效: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堅持艾灸扶陽,買就送經絡圖、艾灸盒:

4、脾俞穴

脾俞穴

脾俞穴

功效: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太白穴

太白穴

太白穴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陳辰 發表於 2025-4-18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脾為後天之本的生命動力學說】

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黃帝內經】以"倉廩之官"喻脾,實點明其"氣血生化之源"的核心地位。今觀論壇所論"脾為生命第一動力"之說,雖與西醫解剖學認知相左,然深契中醫藏象理論精髓,試為諸君剖析其要。

一、脾為氣機升降之樞
【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揭示脾主運化的核心功能。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強調:"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其"脾陽升發"理論尤具卓見。嬰兒啼聲洪亮,實因脾土健運,肺金得養,宗氣充沛使然。此與【幼幼集成】"小兒以脾為先天"之論暗合,非獨腎為先天之本也。

二、脾虛致病的三重維度
1. 精微失運:脾失健運則水谷不化,臨床可見脘痞納呆,【醫宗必讀】所謂"土敗則四髒俱傾"即指此狀。
2. 統血失司:【血證論】明言"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現代貧血、紫癜等症多與脾不統血相關。
3. 濕濁困阻:脾虛生濕,最易蒙蔽清陽,故論壇所述"頭昏沉如裹"正是【證治匯補】"濕痰昏冒"之典型。

三、脾腎互根的生命哲學
張景岳"命門為脾胃之母"之說,道破脾腎先後天互濟之妙。臨床所見,五更泄瀉、腰膝酸冷等症,皆需脾腎雙補,故八珍粉佐以補骨脂、益智仁等,往往收效更佳。然需知【景岳全書】警示:"善補脾者,必於腎中求之",此中分寸,尤當細辨。

四、健脾養生的實踐智慧
1. 食養:遵【飲膳正要】"春宜省酸增甘"之訓,小米、山藥等黃色食材最宜養脾。
2. 導引:【諸病源候論】載"摩腹之法",每日辰時(7-9點)順逆時針各揉腹百次,暗合脾經當令之時。
3. 情志:【千金方】指出"憂思傷脾",現代研究證實長期焦慮會導致消化酶分泌減少,恰是古賢智慧的科學印證。

今人重腎輕脾,猶植樹但灌其根而不沃其土。【醫學入門】有云:"脾為五臟之母",觀論壇所述脾衰諸症,確較腎虛更具隱蔽性與系統性危害。然需申明:中醫之"脾"非僅解剖器官,乃包含胰腺、淋巴等多系統功能的生理模型。健脾之道,貴在持之以恆,若能參透"脾土斡旋"之妙,則養生已得其大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