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3|回覆: 1

[人物故事] 謫仙李白·三·寄室妻家及仙道之緣

[複製鏈接]
辛上邪 發表於 2018-5-19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謫仙李白·三·寄室妻家及仙道之緣

李白離川後,不事生產、無俸祿進項,花錢無度、浪遊四方,還能長期酒隱,未陷於困頓潦倒之境,與他的婚姻和求仙入道有關。

史載,李白有四次婚姻,初婚是安陸許氏,生兒女各一;之後娶了劉氏,離異;繼而娶了山東一位女子,生了一個兒子;最後一位夫人是宗氏。許氏和宗氏都是相門之後,當地望族,明媒正娶;劉氏和山東女子未見詳述,婚姻持續應比較短暫。也有學者認為,與山東女子的婚姻可能是誤傳,或者劉氏和山東女子只是侍妾、是為了幫助照顧許氏所留的兩個孩子,不是正式的婚配。為李白提供長期支援、與李白琴瑟相合的是許、宗兩位夫人。

許氏是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圉師的父親是唐高祖李淵少時的同學,是唐朝開國輔佐功臣。許圉師任過高宗的宰相,但因為不是武則天的人,被藉故罷相。他的外甥郝處俊一直反對高宗給武則天放權,更是被武則天視作眼中釘。郝處俊死後,他的孫子郝象賢任太子通事舍人時,坐事被處死,臨刑前怒斥則天。武則天大怒,不僅肢解了郝象賢的屍體,還將其父母及祖父郝處俊的墳墓毀了。

在這樣的局面下,許圉師家族的發展也受到很大的牽連。因此,許府能和李白聯姻也不是很意外。畢竟李白的才華、氣度、口才及他的『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這類含混又光彩照人的身世也頗為不俗。而許府曾經的輝煌和當下的平淡應該也讓李白不覺得是攀附豪門。

有學者認為,從李白的婚姻來說,李白不會是商戶出身。根據唐代律法,結婚前要互通雙方的戶籍身份,否則即使結婚也算無效婚姻;男方如果謊報,罪加一等。

李白和許氏夫人的婚配屬於唐代獨特的『夫隨妻居』的現象。唐代士子干謁、宦遊風氣濃厚,很多士子常年離開家鄉奔波在外,遠離家鄉。迫於經濟、生活方面的壓力,一些人在外地成婚,依妻家而居。但他們不同於現代的『倒插門『,只是『暫時『寄住。妻子的娘家允許他們的暫住也是有目的的,多是希望士子能一舉成名,為妻族振興門戶聲望。

李白和許氏的婚配約在開元十五年(727),李白在安陸的生活至少持續了十年,許氏所生女兒名平陽,兒子名伯禽。雖然李白說自己是『酒隱安陸,蹉蹌十年』,但他並非真的沉溺於安逸的家庭生活,而是以安陸為出發點,四處遊歷,主要目的是結交名人、引薦自己,因為他還肩負着妻子家族揚眉的厚望。可惜時運不濟、加上李白天性傲然、恥於干謁,『不屈己,不干人』,十年來並無顯著成效。

至於為何搬離安陸,也有多種爭議。一種很可能的情形是,李白得罪了當地達官或某種勢力,『謗言忽生, 眾口攢毀』,在安陸實在是不便於繼續居住。

至於為何搬去東魯(即山東),亦有不同推測,比如李白想去東魯學劍術,『學劍來山東』。李白可能是為了拜裴旻學劍去的山東。裴旻有戰功,被稱為『劍聖』,他的劍舞、張旭的草書和李白的詩在唐文宗時被御封為唐代三絕。王維的【贈裴旻將軍】和顏真卿的【贈裴將軍】描述了裴旻的神勇、風采,『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回』。跟隨裴旻學劍,既有利於劍術提升,又對求仕有幫助。

還有一種推測是許氏的父親或李白的叔伯輩近親在東魯任職,『父為任城尉,因家焉』。『父』肯定不是李白的父親,此處通常被認為漏字,或許是『六父』(李白有詩作【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但也有學者指出,也許任城尉是許氏的父親。李白在任城期間有可能取得當地的戶籍,此亦可能為李白被稱作『山東李白』的原因之一。

安陸期間,李白外出遊歷不止是去拜會各位俊傑、遊覽大好河山,還為了求仙學道。一方面,李白的求仙學道有他自幼跟隨東嚴子學習的基礎和對道家的嚮往,『十五游神仙,仙遊未曾歇』、『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另一方面,初唐既已興起的通過入山修道走向仕途的終南捷徑的風氣對李白不會沒有啟發和影響。李白一生漫遊,一部分川資是由各路朋友解囊相助的,其中就有不少是神仙交的道士。

約在開元十三年(725),李白結識了司馬承禎,並深受其賞識。李白為此事特作【大鵬賦】,自比鯤鵬,將司馬承禎比作賞識鯤鵬的稀有鳥。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茅山宗的各代弟子,從王知遠到吳筠等都是帝王師,被皇帝們召入過宮中。司馬承禎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分別召見過。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還令他在王屋山選地建造陽台觀並親題匾額。

李白被召入朝與司馬承禎的關係很大。藉由司馬承禎的引薦,李白結識了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玄宗的生母進宮請安時被武則天害死,而當時尚為皇子的睿宗不敢言;玄宗小的時候也被武則天『失手』從樓上摔下去——作為皇孫,玄宗的成長之路可謂如履薄冰。因此,他掌權後,對兄弟們都非常親厚。而作為一母同胞的玉真公主更是深受他的疼愛。正是有賴於這一重關係,玉真公主才得以給予李白有力的背書,『與丹丘因持盈法師達』。丹丘即元丹丘,是司馬承禎的四代弟子,持盈法師即玉真公主。

藉由仙道之緣,李白的求仕之路於是有了轉機,微微開啟的朝堂大門間透出了萬丈光芒。李白看到了希望。

朱卯 發表於 2025-4-2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婚姻與仙道經濟考略】

李白婚姻與修道經歷構成其經濟基礎的雙軌,此說自趙蕤【長短經】"游士寄食"條可窺端倪。考【唐律疏議】戶婚律,士人"依妻家而居"確為常態,然須辨明三點:其一,許氏雖為相門之後,然許圉師卒於儀鳳四年(679),至開元十五年(727)聯姻時,家道已中落近五十載;其二,唐代"夫隨妻居"實分三等:入贅、寄寓、僑居,李白屬第二等,觀其【上安州裴長史書】自稱"飄寓"可證;其三,宗氏為武周宰相宗楚客孫女,楚客因韋後案伏誅,家族復興正在玄宗朝,此政治背景尤需注意。

李白經濟來源實有四大支柱:婚姻資助、道門供奉、干謁饋贈、潤筆之資。其【贈內】詩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非虛言也。考【太平廣記】載道士吳筠"歲給帛五十匹",而李白與玉真公主交往期間,曾獲賜"金龜換酒"(見【對酒憶賀監序】),此皆道門供養之實。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寄食"與"修道"往往互為表里,司馬承禎【坐忘論】即言"隱士之資,半出檀越",李白訪戴天山、嵩山期間,多居道觀,此乃當時隱逸常態。

至於"恥於干謁"之說,需以【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對照【上李邕】"宣父猶能畏後生"參看。李白實際干謁次數,據郁賢皓【李白叢考】統計達四十七次,其矛盾心態實為"士"與"道"雙重身份使然。安陸十年非虛度,觀其【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知,此期實完成從"遊俠"到"名士"的身份轉型。許氏卒年雖無確考,然李白移居任城時,子女仍留安陸,此中經濟安排,正見妻族支持未絕。

要之,李白經濟狀態乃唐代特殊社會生態的縮影:婚姻是現實依託,仙道是精神幌子,二者共同支撐其"謫仙"形象。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評"太白之資,半出婦家",雖失之偏頗,卻道出中古士人生存的某種真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