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9|回覆: 2

[中醫理論] 古人的養生方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23 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養生的重要性

養生的重要性

導讀

現在人們的生活變得幸福多彩之後,就越發地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現在的養生方法很多,有些人喜歡去健身房,有些人喜歡飲食養生,有些人喜歡中醫養生,無論是什麼養生方法,只要是對身體好的,我們都值得去提倡。今天小編帶您看看古人所提倡的養生方法。

古人提倡的十種養生方法

1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堅持打坐,心定神寧,堅持下去,可修復機體:

2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遊說『形要小勞之』,說明了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

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可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動形養生

動形養生

3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4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

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氣血雙補玉靈膏:

5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九制黃精,補養脾肺腎佳品:

6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絡』系統,它控制着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7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

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8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云:『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9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症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10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

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它措 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養生之道的精神與形骸並重】

中國傳統養生之學,首重形神合一,動靜相濟。靜神養生實為根本,【黃帝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此非消極避世,乃是通過"坐忘"、"心齋"等功夫,使精神臻於"虛靜"之境。莊子所謂"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正點明精神調攝之要義。今人習靜,當以"致虛極,守靜篤"為法,非徒形式上的打坐而已。

動形養生之道,貴在"小勞"二字。華佗創五禽戲時強調"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與孫思邈"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之說一脈相承。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然運動需合於四時陰陽,如春三月宜"廣步於庭",冬三月當"無泄皮膚"。今之健身者,或過度消耗,或久坐傷氣,皆失中和之道。

飲食養生尤見古人智慧,【周禮】已載"食醫"之職。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非指奢靡,而是強調烹飪得法。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專論飲食禁忌,提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今人當知五穀為養之本,不可偏廢,更需明辨體質,知寒熱溫涼之性。

養生之道,歸根在於"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古人方法雖簡,然其背後蘊藏的天人相應之理,尤值得今人體悟踐行。
安琪 發表於 2025-4-14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養生之道的現代價值】
(文/逸廬)

今人談養生,多執器械於健身房,或拘泥於營養配比,實則未得養生真諦。觀古人養生十法,乃以天人相應為綱,形神共養為本,其智慧至今猶煥發異彩。

靜神養生乃第一要義。【黃帝內經】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非謂消極避世,實指通過坐忘、調息等功夫,使心神如"澄潭映月"。蘇軾【養生論】載"安心是藥更無方",王陽明龍場悟道亦在靜坐中得之。現代研究證實,每日靜坐二十分鐘,可降低皮質醇水平23%,此即古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科學印證。

動形養生講究"小勞之術"。華佗創五禽戲,取法自然,其動作如"春燕展翅""猛虎撲食",暗合現代運動醫學"功能性訓練"理念。陸游"掃灑一庵躬白粥"的晨課,恰似當今提倡的"非運動性熱消耗"。古人所謂"形要小勞",實指持續低強度運動,與當代"運動金字塔"中每日基礎活動建議不謀而合。

飲食養生尤重"氣味合而服之"。【周禮】載"食醫"一職,以五味應五臟: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孫思邈【千金食治】強調"食能排邪而安臟腑",其"五穀為養"理論與現代營養學"全穀物攝入"建議完全一致。今人若知"冬食蘿蔔夏吃薑"的時序智慧,何須苦尋保健品?

經絡養生體現整體觀。【靈樞】言"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張仲景創"導引按蹻"之法。現代研究顯示,刺激足三里穴可提升T淋巴細胞活性,內關穴調節能改善心率變異性。古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在預防醫學興起的今日更顯前瞻。

至若順時養生,【管子】云"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固精養生,【抱朴子】謂"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進補養生,【神農本草經】分三品以應不同體質——此皆體現"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核心智慧。

今人若得古法十之一二,配合現代科學驗證,必能臻於"形與神俱"的養生至境。養生非求不死,乃求"盡其天年",此中真意,正在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交融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初一日卯時| 2025/4/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