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9|回復: 1

[诗词讲座] 岁时录 • 立夏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複製鏈接]
菊斋 發表於 2018-5-25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节令赋 5月5日 立夏』

时辰:21:24:46

太阳到达黄经45度

立夏

立夏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今日立夏,农历四月节,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

故名立夏也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三候

立夏三候

一候蝼蝈鸣

一候蝼蝈鸣

立夏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梅花为首

梅花为首

流水落花春去也。

不过还没到开到茶靡花事了,终结春事的最后一番花信,是楝花。

楝花为终

楝花为终

楝树秋冬时,枝节一碰即落

楝树秋冬时,枝节一碰即落

陈淏子在〖花镜〗中说: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

春末花盛时满树紫色

春末花盛时满树紫色

楝树秋冬时,枝节一碰即落,春末花盛时满树紫色,小区很多,近日所见已是满地落花,车过后一地花泥,树上有楝果球形或椭圆形,形似小铃,熟时色黄,又称金铃子,我们当地叫苦楝子,捡来泡在水里有少少碱性,可以净手。

立夏有雨,也正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节。

立夏有雨,也正是红了樱桃

立夏有雨,也正是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时节

绿了芭蕉的时节

在雨声里嘀嗒

在雨声里嘀嗒

樱桃是一年一季。芭蕉四季常绿,在雨声里嘀嗒,〖秋灯琐忆〗说谁人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可见古人经常拿芭蕉来说事。

在雨声里嘀嗒

在雨声里嘀嗒

芭蕉四季常绿

芭蕉四季常绿

春已去。

春去。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被俘,南唐灭亡,政治上失败了,却成就一个千古词帝。李煜两首〖相见欢〗,另一首是无言独上西楼,名为相见欢,实际上咏的却是离别愁,伤春咏别,实则是人生缺憾的深切悲概。不单是李煜,纵观全宋词,能找出来的〖相见欢〗,基本都是离愁。

相见欢,名相见,实为不见

相见欢,名相见,实为不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水长东。

相见欢,名相见,实为不见,再也不见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水长东。

那么今天的文字,就是〖相见欢 琵琶弦上悲鸿〗。

琵琶弦上悲鸿,音朦胧。

曲不成调十指绕清风。

奔雷起,空阶雨,思无穷。

忆到当年行处数千重。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双调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文字:夏雨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种颜色叫鸭蛋青,

有一种颜色叫鸭蛋青,
无端 發表於 2025-4-1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立夏辞:论时序更迭中的生命美学与词心寄托》

立夏三候,蝼蝈始鸣于野,蚯蚓掘土而出,王瓜延蔓而生,此三者实为《月令七十二候》中"阳德之敷陈"(《礼记正义》)。沈约《四时白纻歌》云"朱光灼烁照佳人",恰可作此节气注脚。今人观楝花委地成泥,殊不知《淮南子》早有"木叶落长年悲"之叹,此物候变迁中蕴藏的时序哲学,正是华夏"观物取象"思维之精髓。

苦楝子入水呈碱可涤手,此乃《周礼》"衅浴"遗意。陈淏子所记二十四番花信,自梅至楝,暗合《周易》十二消息卦阴阳消长之理。芭蕉夜雨之象,自蒋捷"红了樱桃"至《秋灯琐忆》"潇潇"之咏,实为文人"以物观时"传统之延续。王维《山水论》谓"夏景则古木蔽天",今观立夏万物蕃秀,正是《文心雕龙》"岁有其物,物有其容"之实证。

李煜《相见欢》双调,表面伤春,实则暗藏《毛诗》"黍离"之悲。其"林花谢了春红"之叹,与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异代同调。词牌本名《乌夜啼》,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清商曲辞,至晚唐始变雅为词。今人拟作"琵琶弦上悲鸿",犹存温庭筠"弦上黄莺语"遗韵,然过片仄韵转换处,已失五代"促节短音"之妙。

沈周《落花诗意图》以没骨法写残春,墨色氤氲中自见《林泉高致》"远望之以取其势"之旨。立夏时节阴阳交争,《黄帝内经》谓之"蕃秀",然词家笔下多作"绿肥红瘦",此中"物色"与"情感"的辩证,正是中国美学"情景交融"之至高境界。今值斗柄指南之际,观万物并秀而思及词心寂寞,岂非《文赋》所谓"遵四时以叹逝"者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