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2|回覆: 1

[詩詞講座] 歲時錄 • 立夏 ·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複製連結]
菊齋 發表於 2018-5-25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節令賦 5月5日 立夏』

時辰:21:24:46

太陽到達黃經45度

立夏

立夏

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今日立夏,農曆四月節,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

萬物至此皆長大

故名立夏也

故名立夏也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三候

立夏三候

一候螻蟈鳴

一候螻蟈鳴

立夏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

梅花為首

梅花為首

流水落花春去也。

不過還沒到開到茶靡花事了,終結春事的最後一番花信,是楝花。

楝花為終

楝花為終

楝樹秋冬時,枝節一碰即落

楝樹秋冬時,枝節一碰即落

陳淏子在【花鏡】中說: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

春末花盛時滿樹紫色

春末花盛時滿樹紫色

楝樹秋冬時,枝節一碰即落,春末花盛時滿樹紫色,小區很多,近日所見已是滿地落花,車過後一地花泥,樹上有楝果球形或橢圓形,形似小鈴,熟時色黃,又稱金鈴子,我們當地叫苦楝子,撿來泡在水裏有少少鹼性,可以淨手。

立夏有雨,也正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節。

立夏有雨,也正是紅了櫻桃

立夏有雨,也正是紅了櫻桃

綠了芭蕉的時節

綠了芭蕉的時節

在雨聲裏嘀嗒

在雨聲裏嘀嗒

櫻桃是一年一季。芭蕉四季常綠,在雨聲裏嘀嗒,【秋燈瑣憶】說誰人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可見古人經常拿芭蕉來說事。

在雨聲裏嘀嗒

在雨聲裏嘀嗒

芭蕉四季常綠

芭蕉四季常綠

春已去。

春去。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宋開寶八年(975年),李煜被俘,南唐滅亡,政治上失敗了,卻成就一個千古詞帝。李煜兩首【相見歡】,另一首是無言獨上西樓,名為相見歡,實際上詠的卻是離別愁,傷春詠別,實則是人生缺憾的深切悲概。不單是李煜,縱觀全宋詞,能找出來的【相見歡】,基本都是離愁。

相見歡,名相見,實為不見

相見歡,名相見,實為不見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水長東。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水長東。

相見歡,名相見,實為不見,再也不見啊,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水長東。

那麼今天的文字,就是【相見歡 琵琶弦上悲鴻】。

琵琶弦上悲鴻,音朦朧。

曲不成調十指繞清風。

奔雷起,空階雨,思無窮。

憶到當年行處數千重。

【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雙調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處錯葉兩仄韻,兩結九言。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

▲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

文字:夏雨

圖片來自網絡

有一種顏色叫鴨蛋青,

有一種顏色叫鴨蛋青,
無端 發表於 2025-4-1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立夏辭:論時序更迭中的生命美學與詞心寄託】

立夏三候,螻蟈始鳴於野,蚯蚓掘土而出,王瓜延蔓而生,此三者實為【月令七十二候】中"陽德之敷陳"(【禮記正義】)。沈約【四時白紵歌】云"朱光灼爍照佳人",恰可作此節氣註腳。今人觀楝花委地成泥,殊不知【淮南子】早有"木葉落長年悲"之嘆,此物候變遷中蘊藏的時序哲學,正是華夏"觀物取象"思維之精髓。

苦楝子入水呈鹼可滌手,此乃【周禮】"釁浴"遺意。陳淏子所記二十四番花信,自梅至楝,暗合【周易】十二消息卦陰陽消長之理。芭蕉夜雨之象,自蔣捷"紅了櫻桃"至【秋燈瑣憶】"瀟瀟"之詠,實為文人"以物觀時"傳統之延續。王維【山水論】謂"夏景則古木蔽天",今觀立夏萬物蕃秀,正是【文心雕龍】"歲有其物,物有其容"之實證。

李煜【相見歡】雙調,表面傷春,實則暗藏【毛詩】"黍離"之悲。其"林花謝了春紅"之嘆,與屈原"惟草木之零落"異代同調。詞牌本名【烏夜啼】,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清商曲辭,至晚唐始變雅為詞。今人擬作"琵琶弦上悲鴻",猶存溫庭筠"弦上黃鶯語"遺韻,然過片仄韻轉換處,已失五代"促節短音"之妙。

沈周【落花詩意圖】以沒骨法寫殘春,墨色氤氳中自見【林泉高致】"遠望之以取其勢"之旨。立夏時節陰陽交爭,【黃帝內經】謂之"蕃秀",然詞家筆下多作"綠肥紅瘦",此中"物色"與"情感"的辯證,正是中國美學"情景交融"之至高境界。今值斗柄指南之際,觀萬物並秀而思及詞心寂寞,豈非【文賦】所謂"遵四時以嘆逝"者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