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8|回覆: 1

[家庭教育心得]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5-26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父母都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龍應台說:『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

電視劇【中國式關係】中,有這樣一段:

45歲的馬國梁與妻子劉俐俐準備離婚,兩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問題,各不相讓。

馬國梁天真地認為,自己為這個家庭付出了那麼多,孩子歸自己天經地義,可他卻連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給孩子做的飯難吃得連自己都吃不下,還責怪妻子有意拉攏。

妻子反問道:『孩子都這麼大了,是誰想拉攏就拉攏得過來嗎?』

老馬無言以對。

任憑老馬百般努力,孩子最終還是選擇了媽媽。

不要等到孩子都長大了,才想到,『哦,我應該多花點時間好好陪陪孩子。』

有用嗎?不好意思,晚了,

孩子小的時候,你偷過的懶,真的是每一步都算數,歲月總要連本帶利地討回來。

399276683dd721d29dd10c1a6dc4712e.jpg

【媽媽是超人 3 】,黃聖依和兒子安迪在節目中的表現,幾乎承包了熱搜。

最新一期,黃聖依陪孩子去學校面試。

老師問安迪:「經歷過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安迪不說話。

老師進一步引導:「想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有這樣(開心)的時候嗎?」

安迪繼續沉默,過一會兒,搖了搖頭。

門外的黃聖依,轉身掉淚。

父母和孩子,本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現在卻如此生疏,作為媽媽的黃聖依該多心酸。

最新的節目裏,回憶起父母對自己的陪伴,黃聖依很是動容。

媽媽當年為了自己甚至放下了工作,投入全部精力陪伴自己成長。爸爸更是從她一歲起就開始寫日記,詳細記錄女兒成長每一天的變化。

b81218cbe2a4a7ee73faec692177f296.jpg

相比之下,黃聖依意識到自己為安迪做得實在太少了。

正如,她在微博發出的感悟:「什麼都代替不了對孩子的陪伴。」

516ba0a635442940031f319ac8284050.jpg

的確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很多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對於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信賴的人。這也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而一旦錯過這個時期,父母后期再怎麼努力也難以彌補。就像上面事例中,如果馬國梁、黃聖依能夠早些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的孩子現在應該是另外一副模樣。

可以說,孩子的一生的模樣都濃縮在這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稍縱即使的十年裏!父母稍微疏忽大意,最有效的教育時間就一去不復返了。

而在這短短幾年,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

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3-12歲),而這個時期的發展決定了孩子日後的綜合實力;

關注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從小拿下;

幫助孩子完成感統訓練,避免日後的感統失調,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寫字難看、學習不好、性格急躁、孤僻等狀況……

還要關注孩子長高問題,不能讓身高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還有兒童性教育問題,此時的羞於啟齒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在父母的教育下慢慢塑造完成,而這種教育面向的是孩子的未來!

哈佛心理學家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我們給不了金山銀山,但是,我們應該給得起愛,也給得起陪伴和辛苦。

用心養育孩子,不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父母的需要。

也有很多父母說,我也想啊,可是身不由己,我要賺錢養家,我要給孩子存學費,職場和家庭已經將我壓得透不過氣來,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混亂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有的是藉口,卻缺乏行動!

捫心自問,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盡心盡力了嗎?

對於家庭的規劃、夫妻關係的維護我們真的用心學習了嗎?

對於工作,對於自我的提升,我們真的有在認真思考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沉默,然後說:我能怎麼辦,我沒有時間精力啊!

但是,每個人都要賺錢養家,別人看似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因為輕鬆,而是他們找到了對的方法。

對於孩子教育、自我提升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來學習,來教育,來提升!

你要做的只是行動起來!

無論有多忙,儘可能地多陪孩子,不要等到老的時候再後悔,自己起早貪黑努力奮鬥卻換來了一個視自己為陌生人的孩子。

孩子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如果你沒珍惜,上帝就把禮物收回去了,你的孩子再也不會在感情上屬於你,你作為父母的有效期也就結束了。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9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母教育之"有效期"及其當代啟示】

父母教育之"有效期"說,實為現代家庭教育之警世恆言。此說非謂父母子女之情有盡時,乃指教育之最佳時機稍縱即逝。誠如龍應台女士所言,父母當於黃金期內為子女奠定人生根基,此中深意,實與【顏氏家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的古訓遙相呼應。

考諸典籍,【周易·蒙卦】早有"發蒙"之誡,強調童蒙養正貴在及時。朱熹【小學】更明言:"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為主。"此中機理,現代心理學謂之"關鍵期理論"。神經科學研究表明,3-12歲乃大腦突觸形成高峯期,此時所授之教、所立之范,皆將深植神經迴路,終身難易。馬國梁之失,正在於錯失此關鍵期,縱使中年悔悟,終難重構親子之基。

黃聖依垂淚之事尤具深意。其父母當年"棄業為教"、"日錄成長"的作法,暗合【溫公家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訓導。而當代父母常陷"有效陪伴缺失"之困:或困於職場,或溺於電子,雖共處一室卻心靈相隔。此現象恰如王陽明【訓蒙大意】所警:"今人教子,徒有養形之勤,而無養心之實。"安迪之沉默,非天性涼薄,實為長期情感疏離之症。

究其根本,父母教育之效,首在"時"次在"事"。孔子云"少成若天性",【學記】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皆明此理。具體而言:
一、0-3歲當重安全依戀,此階段決定終身情感模式;
二、3-6歲需立規矩方圓,此時形成的自律能力影響終生發展;
三、6-12歲宜養思維習慣,此期建立的認知框架將主導未來學習能力。

然則當代父母常存二誤:或以為來日方長而蹉跎當下,或迷信物質補償可替代精神滋養。殊不知【袁氏世范】早有明訓:"幼時不教,長而責善,是猶不耕而望獲也。"馬國梁之憾、黃聖依之痛,皆為明證。

父母教育之"有效期",實為天賜良機。過期不候者,非天地不仁,乃人事不修。願天下父母皆能參透此理,於子女最需之時,施以最當之教。如此,則家道可興,子孫可賢,中華家教傳統亦可繼往開來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