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8|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醫是如何看面色的?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5-27 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接觸過中醫大夫的小夥伴,大概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自己還沒開口說什麼,醫生就像肚子裡的小蛔蟲,把問題,甚至是自己沒意識到的問題,都說得非常準確。他們是咋做到的呢?

中醫是如何看面色的

中醫是如何看面色的

其實中醫大夫的這些本領來自於有一雙透視眼,哦不,是明察秋毫的慧眼,在你進診室的那一刻,就已經被全身掃描了一遍,身形、體態、走路姿勢、聲音、面色、情緒......

今天就來教大家其中一項技能——『看面相』。

1

看面色是望診的一項內容,看的有兩個部分,一是面部顏色,一是面部光澤。

面部顏色反映血色是否正常,光澤反映精氣是否充沛。面色紅潤有光澤,多數是氣血充盛;面色淡白無華,多與氣血不足有關;面色口唇乾紅則是內熱的表現;午後或晚上兩顴潮紅是陰虛火旺的表現……

各臟腑在面部有相應的反應區,一般認為,左臉頰屬肝,右臉頰屬肺,額頭屬心,鼻尖屬脾,下頜部屬腎。

比如說,青春痘長在額頭部,多屬心火上炎;長在鼻尖部多為脾胃蘊熱;長在臉頰兩側的,則多屬肺熱或肝膽火旺;長在下頜部則屬於腎陰虧虛,或下焦濕熱等。

2

人的面色分為常色(健康人的面色)和病色(疾病狀態下的面色)兩種,常色又有主色和客色之分。通俗地說,主色就是人的基礎面色,有人天生膚色偏黑,有人偏白,一生比較穩定;客色顧名思義就像客人一樣,比較任性,一段時間來臉上一游,『膩』了就走掉了或者被趕走了。

因季節、氣候、情緒等不同,面色也不一樣。比如春天面色稍青,夏天面色稍紅,秋天面色稍白,冬天面色稍黑;白天面色紅潤些,夜晚面色暗淡些;開心時面色紅潤,發怒時面色青黑,悲傷時面色少澤,恐懼時面色蒼白。但不論面現何色,只要具備明潤含蓄的特點,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變異範疇。

健康面色是啥樣?

健康面色是啥樣?

因季節、氣候、情緒等不同,面色也不一樣

因季節、氣候、情緒等不同,面色也不一樣
健康面色是啥樣?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就是明亮潤澤,紅黃之色隱藏於皮膚之內,不特別顯露於外,這是精神充沛,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的表現。

病色,即在疾病狀態下面部的異常色澤,特點是『晦暗枯槁』。

3

五色主病:青、赤、黃、白、黑五種病色,分別提示不同臟腑和不同性質的疾病。當然,這五色不是大紅大黑的絕對色,而是以膚色為基色,相對偏向於青色、紅色、黃色、白色和黑色的相對色。

多與寒證、痛證、氣滯、血瘀和驚風有關。

當面色發青,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狀時,這是人體感受寒邪,血行不暢,出現瘀血,瘀色外露於面部所致;若面色發青,伴有情志不舒,兩側脅肋脹痛,這是由於肝氣鬱滯,血行不暢所致;

當患者面色青灰,伴有口唇青紫,心胸悶痛,多屬於心絞痛,因瘀血內阻,痹阻心脈,心脈不通而成;當小兒出現眉間、鼻柱、嘴唇周圍顏色發青,同時伴有高熱,多屬驚風或驚風先兆。

一般認為與熱證有關,不過這種熱有虛實之分。

當出現滿面通紅,伴隨有高熱、口渴、大汗出等症狀時,多為實熱證;若兩顴潮紅,伴有手腳心熱,夜間睡眠時出汗,心情煩躁,則多為陰虛內熱;

這種情況最適合九制熟地黃,補陰、補精血佳品:

當一位久病重症患者,原本面色晦暗,突然兩顴泛紅,就像化過妝一樣,這是虛陽外浮的表現,預示着病情危重,應立即治療。

亞洲人膚色普遍較歐美人士偏黃,但面色過黃,且不明潤,多是脾虛,或兼有濕氣。

若面色黃,臉色發枯,沒有光澤,身體消瘦,這屬於『萎黃』,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若面色黃,而人體虛胖,這屬於『黃胖』,多為脾氣虧虛,濕邪內停所致;

如果患者出現『三黃』即目黃、身黃、小便黃,這是『黃疸』的表現,其中黃色鮮明如同橘子皮的顏色稱為『陽黃』,多為濕熱內蘊的表現;黃色晦暗如同煙熏色的稱為『陰黃』,多屬寒濕內困。

面色發白多與身體虛弱、大失血,或受寒邪侵襲有關。

若面色淡白無華,這屬於氣血虧虛;若面色蒼白,伴有身體劇烈疼痛,此為實寒證。

面色發黑,使人首先想到的是腎虛,因『腎主水』,水色上泛至面部,則顯色黑;再者與血瘀有關,血液運行受阻,長久聚在某處,顯於面部則晦暗。此外還與寒凝有關,因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閉阻經脈,血液運行不暢,同樣顯於面部也呈黑色,此類情況堅持艾灸也會有改善。

若腎虛伴有腰膝酸冷,陽痿或不孕,多屬腎陽虛;若伴有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耳鳴,遺精,多屬腎陰虛;血瘀導致的,還會伴有疼痛且夜間加重,皮膚粗糙等。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15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望診中的面色觀:五色辨病的千年智慧

中醫診斷學中的望診是一門精微的學問,而面色觀察更是其核心內容之一。中醫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面部作為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所,其色澤變化能準確反映內在臟腑的盛衰和氣血的盈虧。

一、面色的生理基礎
健康面色當呈現"紅黃隱隱,明潤含蓄"之態,此為【黃帝內經】所載的平人氣象。主色與客色的區分體現了中醫對個體差異與時空變化的深刻認知。主色如先天稟賦,客色則隨四時更迭:春微青、夏微赤、秋微白、冬微黑,此乃"天人相應"理論在面色上的具體展現。情志變化亦會引發面色短暫改變,如怒則面青、喜則面赤,這些都屬於生理性變異範疇。

二、五色主病的診斷體系
中醫將病色系統歸納為青、赤、黃、白、黑五類,對應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並與五臟功能密切關聯。

1. 青色主病:多責之於肝。青為氣血阻滯之象,可見於寒凝經脈的脘腹冷痛,或氣機郁滯的脅肋脹滿。小兒高熱見眉間鼻柱發青,當警惕肝風內動。現代醫學觀察發現,心肌缺血患者常見面色青灰,與中醫"心血瘀阻"理論不謀而合。

2. 赤色主病:多與心相關。滿面潮紅屬陽明實熱,午後顴紅則為陰虛陽亢。有趣的是,高血壓患者常見面赤目紅,恰應中醫"肝陽上亢"之證。而真寒假熱證的面赤如妝,實為陰盛格陽的危重徵象。

3. 黃色主病:多因脾失健運。萎黃主血虛,黃胖主濕困,而黃疸鮮明如橘屬濕熱,晦暗如煙為寒濕。臨床觀察發現,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多見面色萎黃,印證了"脾主黃色"的理論。

4. 白色主病:多屬肺氣不充。淡白為氣血兩虛,㿠白為陽虛寒盛。大出血後的面色蒼白,正是"氣隨血脫"的外在表現。現代醫學中的貧血面容與中醫血虛證的面白無華具有高度一致性。

5. 黑色主病:多與腎精虧耗有關。面黑干焦為腎陰虛,黑而暗淡屬腎陽虛。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患者的面部色素沉着,恰似中醫"腎色外露"之象。

三、面部臟腑分區的臨床運用
中醫將面部劃分為五個區域:額屬心、鼻屬脾、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頤屬腎。這種分區診斷法在皮膚病辨治中尤為實用。例如額部痤瘡多從清心火論治,鼻部酒渣鼻常以清胃健脾收效,而顴部黃褐斑則多從疏肝理氣着手。現代面診研究表明,這些特定區域的變化確實與相應臟腑功能狀態存在關聯。

需要強調的是,面色診斷必須結合整體狀況。正如【醫門法律】所言:"望色之道,非獨觀其色而已,必察其神。"臨床實踐中,還需結合問診、聞診、切診進行綜合判斷,避免"見色忘脈"的片面之弊。中醫面診的智慧,正在於這種整體與局部、表象與本質相結合的辯證思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