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1|回覆: 2

[醫藥臨床] 寒溫調和,澀腸止瀉治泄瀉驗案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9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杰國家級名老中醫,安徽省國醫名師,安徽省名中醫。其幼承師訓,學驗俱豐,從事臨床、教學、科研50餘年,專攻內科疑難雜症,譽滿杏林。筆者有幸侍診左右,聆聽教誨,收益頗豐,現舉其治療泄瀉醫案兩則,以饗同道。

張某,男,37歲。初診:大便泄瀉已10年以上,刻下大便日行2次,質稀,有黏凍,瀉前有腹痛腸鳴,腹中冷痛,喜溫喜按。舌質胖,有齒痕,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泄瀉(寒熱錯雜)。

治法:調和肝脾,寒溫並用,澀腸止瀉。

處方:黨參20g,乾薑15g,炮附子(先煎)15g,花椒6g,桂枝15g,炒黃連15g,黃柏10g,烏梅30g,細辛6g,當歸10g,葛根30g,黃芩10g,白芷10g,炒吳茱萸6g,炙甘草10g,炒蒼白朮各15g。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3次。

二診:前方投後,藥中病機,大便日行1次,基本成形,黏凍已少。原方鞏固。14劑。水煎服,每日3次。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症狀的病證。大便溏薄,時作時止,病勢緩者稱爲泄,大便直下,清稀如水,病勢急者稱爲瀉,但臨床難以截然分開,現統稱爲泄瀉。【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爲洞泄。』本案患者泄瀉十餘年,苔黃膩,脈弦滑乃是肝鬱脾虛,日久化熱之象。濕熱之邪阻滯腸道,故大便有黏凍;肝木失其條達之性,故瀉前有腹痛腸鳴;脾陽虛衰,則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張杰老師根據【傷寒論】中烏梅丸證『又主久痢』的特點,認爲凡是屬於厥陰下利,皆可從烏梅丸加減。因此本案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爲君藥,斂肺澀腸,收斂浮越之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厚腸止利;炮附子、乾薑、桂枝、花椒、細辛溫髒驅寒,暖肝溫脾;葛根、炒黃連與前方黃芩相合爲葛根芩連湯,有升發脾陽,清熱堅陰止利之效;炒吳茱萸與炒黃連相配爲左金丸,清瀉肝胃鬱熱;據『風能勝濕』之理,取白芷一味,昇陽除濕;再以黨參、當歸、炙甘草、炒蒼白朮,益氣補血,扶助正氣。慢性泄瀉正氣已虛,而邪氣未盡,如一味攻下分利,難免傷及正氣;若一味收斂固澀,又容易閉門留寇。本案中張杰辨證精準,全方溫清並奏,虛實兼顧,苦辛通降,隨證治之。(作者單位爲安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Y)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4-11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溫並用治久瀉之妙諦——張杰教授烏梅丸化裁案析義

張杰教授此案以烏梅丸化裁治療十餘年久瀉,實得仲景心法真傳。患者瀉下黏凍、腹冷痛而苔黃膩,恰合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之寒熱錯雜病機。烏梅丸本爲蛔厥而設,然其"又主久痢"之效,正賴其獨特配伍法度。

細究方義,烏梅用量達30克,取其酸收之性有三妙:一斂浮越之相火,二澀腸止利,三與苦寒藥成"酸苦泄熱"之勢。更妙在辛溫諸藥之配比,附子、乾薑各15克,配細辛6克,形成"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並行的雙向調節。尤值玩味者,乃黃連、黃柏與吳茱萸的配伍,黃連用量15克遠超吳茱萸6克,暗合左金丸制木火刑金之法,而黃柏專清下焦濕熱,三味相合,清肝熱、瀉相火、厚腸壁,層次分明。

案中葛根芩連湯與痛瀉要方並用尤見匠心。葛根升提脾陽,與黃芩、黃連配伍,既解腸道鬱熱,又防苦寒傷中;蒼白朮各15克健脾燥濕,佐白芷10克昇陽除濕,正合東垣"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之論。全方寒溫藥物比例嚴謹,溫熱藥總量達58克,清熱藥55克,佐使藥27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使十年痼疾得效於旬日。

此案啟示後學:久瀉頑痢若見舌胖齒痕而苔黃膩,脈弦滑而腹冷痛,當思厥陰病機。烏梅丸法之要,不在驅蛔,而在調和陰陽、平調寒熱。張教授深得經方配伍精微,其加減法度,既守仲景心法,又參東垣、天士之學,堪爲經方現代化用的典範。學者當於此等驗案中,細究藥物比例與病機契合之妙,方能得中醫辨證論治之三昧。
戴威 發表於 2025-4-12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溫並用治久瀉之樞機探微——張杰教授烏梅丸化裁驗案評析

張杰教授此案以烏梅丸化裁治療十年久瀉,實得仲景心法真傳。案中患者泄瀉經年,呈現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之候,非尋常健脾化濕可解,張師深諳厥陰病機,以寒溫並調立法,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細析此證,患者舌胖有齒痕顯脾陽式微,腹冷喜溫乃髒寒明證;然苔現黃膩、便夾黏凍,又示腸道濕熱未清。此等寒熱錯雜之候,正合【傷寒論】338條"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之旨。張師不泥原方,去蜀椒、當歸之溫燥,反佐葛根芩連湯法,更入白芷勝濕,實得"隨證治之"三昧。尤妙在烏梅用至30克,取其酸收之性,非但澀腸,更能"收斂浮越之氣",暗合"厥陰風木"調暢氣機之要義。

方中寒溫藥物配伍尤見匠心:炮附、乾薑溫腎暖脾,與芩、柏苦寒相伍,既除腸道濕熱,又防苦寒傷陽;桂枝、細辛通陽化氣,佐黃連、吳萸成左金丸意,疏肝和胃;更以葛根升清,白芷祛風,蒼白朮運脾,構成三焦並調之勢。此等組方,非深明"厥陰爲闔"之理者不能爲。二診見效,正在於把握了"肝脾不調、寒熱錯雜"這一核心病機。

今之臨床,見瀉即投參苓白朮或葛根芩連者眾,而能辨厥陰病機者寡。張師此案啟示:久瀉頑痢若見寒熱錯雜之象,當思及厥陰爲病。烏梅丸之妙,不在固澀,而在調和寒熱、斡旋氣機。學者若能參透此中玄機,則於慢性泄瀉之治療,必能別開生面。然需切記,烏梅丸證當有寒熱錯雜之確據,若純寒純熱之證,又非所宜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