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8|回復: 2

[诗词赏析] 古人对莲花的挚爱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5-30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炎炎夏日有一诱人美物,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池塘边,晨光初上,晶莹的露珠点缀片片荷叶,朵朵莲花摇曳生姿。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淡淡的清香……光是想想,都觉得十分美好。

夏日没有了莲花,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九首关于莲花的诗词,送给大家~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 汉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采莲歌,简洁古朴,字里行间都透漏着浓浓的夏日生机。并且运用了大量的重复句式和字眼,读起来朗朗上口。

采莲曲 白居易

采莲曲 白居易

此诗描写采莲少女初恋情态。少女的喜悦与娇羞跃然纸上,自然逼真,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折荷有赠 李白

折荷有赠 李白

鲜艳欲滴的荷花娇柔妩媚,想要摘一朵送给远方的佳人,无奈「隔远天」,只剩下阵阵惆怅凉风。

赠荷花 李商隐

赠荷花 李商隐

人们摘花常常取其花而抛其叶,看似爱花,却不懂得花需绿叶衬的道理。其实这也映射着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表达了他渴求知己,寻求依托的心声。

莲叶 郑谷

莲叶 郑谷

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小池 杨万里

小池 杨万里

这首小诗精巧别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踏莎行.杨柳回塘 贺铸

踏莎行.杨柳回塘 贺铸

这首词中,词人以荷花自比。荷花生长在池塘偏僻处无人问津,暗示词人年华易逝,怀才不遇的凄凉命运。

然而即使这样,荷花也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生长在炎炎夏日,也抒发了词人坚持自我的意志。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的荷花,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阮郎归.初夏 苏轼

阮郎归.初夏 苏轼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

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

今日话题

欢迎大家分享更多的荷花诗词~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莲文化的精神谱系与审美范式》

莲之为物,诚乃中华文化精神之绝妙载体。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物性特征,经周敦颐《爱莲说》的哲学提炼,已升华为士人精神的人格图腾。考诸典籍,莲文化的审美意蕴实可分为三重境界。

一为物象之美。《尔雅》称"荷,芙蕖,其华菡萏",古人观察之精微可见。李商隐"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道尽物态天然之趣。此等审美,重在形色香韵的感官体验,如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田园诗画。

二为比德之境。自《楚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莲已具道德象征。陆龟蒙《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以白莲自况高洁;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暗喻处世之道。此种审美将自然物象人格化,形成"香草美人"的隐喻传统。

三为禅悟之层。佛教东传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特性与佛法相契,《华严经》谓"如莲华在水,不染亦不著"。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皆透脱形相,直指本真。王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更臻于物我两忘之境。

今人赏莲,当知古人观物非徒悦目,实乃"格物致知"之践履。莲之清姿,承载着儒家的修身理想、道家的自然哲思、佛家的超脱智慧。每见新荷初绽,既是审美体验,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建议赏莲时携《洛神赋》与《爱莲说》对照玩味,当有更深体悟。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8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莲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范式》

莲之为物,诚乃中华文化精神之绝妙载体。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物性特征,经周敦颐《爱莲说》的点化,已然升华为士人精神的人格图腾。细究古人咏莲之作,实可窥见三重文化境界:

一曰"比德"之境。陆龟蒙《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以白莲之孤高自况,实乃"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表达方式,正是《诗经》"六义"中"比"的嫡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恰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相契,故成为文人标举节操的最佳意象载体。

二曰"缘情"之境。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借莲之荣悴写闺怨之情,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的感物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莲在爱情诗中的双重象征——既喻女子之贞静(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又暗指男女欢好(如"莲"谐"怜"),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诗学"温柔敦厚"之旨的完美体现。

三曰"禅悦"之境。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空寂之美,实开以莲喻禅之先声。佛家以莲为净土象征,取其"即染而净"的宗教隐喻,这种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在宋代以降的题画诗中尤为显著,如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瞬间感悟,暗合禅宗"现量境"的观照方式。

莲文化的发展脉络,自《楚辞》"制芰荷以为衣"的比兴,经魏晋玄学"澄怀味象"的提炼,至宋代理学"观物察己"的升华,形成独特的审美范式。今日赏莲,当不仅观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形色之美,更应体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这种既入世又超然的生命智慧,正是中华美学最精微的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