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7|回覆: 0

[詩詞講座] 李白巔峰之作【將進酒】,竟然是首假詩?!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3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白

李白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多麼豪壯的一首詩,卻可能有部分內容是後人假託?!


將進酒_李白

將進酒_李白

近幾日豆瓣上關於李白的將進酒有一番挺有意思的討論,究其原因是因爲出土的敦煌殘卷中,有了不一樣的說法。

太常寺協律郎談到敦煌殘卷說:

敦煌殘卷(伯2567)唐人抄本李白【將進酒】原名『惜樽空』,意在惋惜酒已喝盡。『床頭明鏡』較『高堂』日常。殘卷本無『將進酒,杯莫停』,宋本才加入,但與原題不符,酒喝完了,又豈能『杯莫停』?『請君爲我傾』後『耳聽』也是宋本所加。『古來聖賢皆死盡』,大概是嫌原文粗鄙,宋本改爲寂寞。

將進酒原版惜樽空

將進酒原版惜樽空
敦煌卷中的將進酒

陳尚君教授對此也有過較詳細的比對分析:

名篇【將進酒】,伯二五六七題作【惜樽空】,【文苑英華】卷三三六題作【惜空樽酒】,知此題爲初題。其中重要異文,『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伯二五六七『高堂』作『床頭』;『天生我材必有用』, 伯二五六七作『天生吾徒有俊才』,【文苑英華】校一作『天生我身必有材』,看到此一名句之遞改痕跡。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幾句,是明清通行文本,但宋蜀本後二句作『進酒君莫停』,【李詩通】【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全唐詩】『進』前有『將』字,【英華】【樂府】後一句作『杯莫停』,而伯二五六七與【英靈】【文粹】無此二句,知此二句爲後補,且各本差異很大。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紛歧在後句,伯二五六七此句作『請君爲我傾』,意爲我爲你歌曲,你爲我傾酒,【英靈】【文粹】作『請君爲我聽』,【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全唐詩】作『請君爲我側耳聽』。從詩意來說,『爲我聽』『側耳聽』『傾耳聽』都算不上好句,何況前面正說杯莫停,我既忙於唱歌,則勞你倒酒是在情理間。

敦煌卷中的惜樽空(將進酒)

敦煌卷中的惜樽空(將進酒)
敦煌殘卷中的惜樽空

對此,網友們也紛紛表明自己的觀點。

這其中最有爭議的無非有三點:

一個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而原版卻是『古來聖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大多數的人更傾向於死盡這個說話,只有皆死盡的才能對應下文的唯有,而且,有人覺得用死盡,更朋克一點,更像是李白豪情萬丈的搖滾派作風。孤高傲寂直衝雲霄,而皆寂寞,更偏重於文人騷客無病呻吟,哪一個更李白,高下立見。

還有一句是『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而最新出土的,則是『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一個床頭,一個高堂,有人說,這裡猛然出現高堂,過於突兀,床頭才像是最貼切的。而一個青絲,一個青雲,相較於韻腳來說,青雲對暮雪,才更工整,更押韻。

天生我材必有用,對應天生吾徒有俊才。一個是對自個才華的肯定,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而無徒有俊才,結合當時寫這篇文章的背景,不僅誇了自己,也誇了當時一同飲酒的幾位,觥籌交錯間,幾位大才子對酒抒懷,對酒當歌的情形躍然於紙上。

請君爲我傾,我吟詩來,你倒酒

請君爲我傾,我吟詩來,你倒酒

請君爲我傾,我吟詩來,你倒酒,來來來,滿上,滿上,但願長醉不復醒,很朋克,很李白了。

當然,這裡也沒說,哪個才是真正的版本,只有等原本流出來,再來評判了。

詩評萬象簡介

詩評萬象簡介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23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將進酒】文本流變的學術考辨

敦煌寫本與傳世文本的差異,實爲古典文獻傳播中的典型個案。筆者以爲,此現象當從三個維度予以審視:

一、文本演變的文獻學規律
敦煌殘卷伯2567所載【惜樽空】確爲現存最早版本,其"床頭明鏡""天生吾徒有俊才"等表述,更符合盛唐口語特徵。宋代以降的"高堂明鏡""天生我材"等改動,實爲文人雅化過程。這種改動在古籍流傳中極爲常見,如【文選】所收古詩與敦煌本之異。值得注意的是,"古來聖賢皆死盡"改爲"皆寂寞",正體現了宋代文人對李白狂放風格的"馴化"處理。

二、詩歌題旨的闡釋空間
原題【惜樽空】與通行本【將進酒】實構成微妙互文關係。前者側重"酒盡"的悵惘,後者強調"勸飲"的豪邁。敦煌本無"將進酒,杯莫停"二句,確與"惜空樽"題意更契;而宋人增補此句,則強化了宴飲主題。這種改動並非簡單的真偽問題,而是文學接受史上的創造性轉化,猶如【河嶽英靈集】對盛唐詩的篩選。

三、李詩傳播的版本譜系
現存李白集主要源自宋敏求整理本,其祖本爲唐人魏顥所編。敦煌本與【文苑英華】所據當爲不同傳抄系統。陳尚君教授指出的"天生我身必有材"中間形態,尤見文本層累痕跡。值得注意的是,宋蜀刻本已見"將進酒"字樣,說明此改動不晚於北宋,非明清人所爲。

結語:
所謂"假詩"之說實爲誤解,應視作文本在千年傳播中的自然演變。敦煌本保存了更原始的形態,而通行本則承載著宋元文人的審美改造。二者各有其文獻價值,正如王琦注本所云:"白詩多率意,後世刊者各以意改。"研究李詩,正需這種版本對勘的功夫,方得窺見文學經典化過程的複雜面相。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丙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三十日未時| 2025/4/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