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2|回复: 1

[儒学动态] 《论语译解》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复制链接]
国学观察 发表于 2018-6-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a1a9bc29c55062843578f1d519e11cb.jpg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宋国权臣向(桓)魋之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牛多言而躁。”

2、讱:音rèn,不忍出口,引申为说话慎重。朱子《论语集注》:“讱,忍也,难也。”

白话试译: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仁者,他们说话很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可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疏解:

司马牛问仁,孔子因他性情焦躁多语,答之说:“所谓的仁者,说话都很慎重,不焦躁多语。”

司马牛知道夫子是针对自己的性情之偏而言,但心中仍感到疑惑,再问:“仅仅因为说话慎重,就可以称为仁者吗?”

孔子答:“仁道至大,做起来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孔子的这最后一答,看似费解,却用心良苦。司马牛爱多说话,问仁,也有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孔子认为,仁道体大,不易说清;况且,说之对司马牛也无益。

对于司马牛而言,他通往仁道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焦躁多言,这个毛病不改,其他根本谈不上。故此,他才讽之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意思是说:仁道,做起来很难,你先老老实实改去躁言的毛病,迈出第一步;否则多给你讲,以你焦躁的脾气,反没有益处,我不忍多说。

朱子论此说:“愚谓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论语集注》)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4-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司马牛问仁"章义理疏证

《论语·颜渊》第十二篇第三章载司马牛问仁一事,实为孔子因材施教之典范。此章虽仅四十一字,然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与仁学精义,值得深入剖析。

一、人物背景与对话语境
司马牛,《史记》称其"多言而躁",此性情特征构成理解本章的关键前提。孔子教学,素来讲究"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此处答问正是针对弟子气质之偏而发。朱子《集注》点明:"圣人言语,虽是随机应答,头头不同,然又只似一个印板印将去。"此所谓"一个印板",即因材施教之原则。

二、"讱"字训诂与仁学内涵
"讱"字从言从刃,《说文》释为"顿也",郑玄注《礼记》引申为"难出之貌"。程树德《论语集释》综合诸家之说,谓"讱者,忍而不发,慎言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将"慎言"作为仁者的首要特征,此与《雍也》篇"仁者静"、《子路》篇"刚毅木讷近仁"形成互证,共同构成儒家"讷言敏行"的修养体系。

三、对话的深层教育意蕴
孔子首答"其言也讱",实为对症下药。当司马牛追问"斯谓之仁已乎"时,表面看是求仁心切,实则暴露出其"躁"之本性未改。孔子"为之难"之答,包含三层深意:
1. 实践维度:仁道重在躬行,非徒口说
2. 认知维度:仁体广大,难以言诠
3. 教育维度:循序渐进,先治其偏

四、朱子诠释的理学发展
朱子《集注》将此章与"克己复礼"章对比,指出:"克己是大纲,讱言是节目。"此说将具体修养工夫纳入天理人欲之辨的理学体系。其"入德之要"的判语,揭示出儒家修养论中"变化气质"的基础性地位。王阳明《传习录》亦言:"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可为此章最佳注脚。

结语:
此章所示教法,与《宪问》篇"不愤不启"原则一脉相承。孔子不直接阐述仁的全体大用,而着眼于弟子当下最切近的修养工夫,这种"因病发药"的教育智慧,对当代教育仍具重要启示。学者当知,儒家仁学既是高远的理想境界,也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修正之中,此即"下学而上达"的真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