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2|回覆: 1

[儒學動態] 【論語譯解】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複製連結]
國學觀察 發表於 2018-6-4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a1a9bc29c55062843578f1d519e11cb.jpg

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宋國權臣向(桓)魋之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牛多言而躁。』

2、訒:音rèn,不忍出口,引申為說話慎重。朱子【論語集注】:『訒,忍也,難也。』

白話試譯:

司馬牛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仁者,他們說話很慎重。』司馬牛說:『說話慎重,就可稱之為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疏解:

司馬牛問仁,孔子因他性情焦躁多語,答之說:『所謂的仁者,說話都很慎重,不焦躁多語。』

司馬牛知道夫子是針對自己的性情之偏而言,但心中仍感到疑惑,再問:『僅僅因為說話慎重,就可以稱為仁者嗎?』

孔子答:『仁道至大,做起來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孔子的這最後一答,看似費解,卻用心良苦。司馬牛愛多說話,問仁,也有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思;孔子認為,仁道體大,不易說清;況且,說之對司馬牛也無益。

對於司馬牛而言,他通往仁道的第一個障礙,就是焦躁多言,這個毛病不改,其他根本談不上。故此,他才諷之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意思是說:仁道,做起來很難,你先老老實實改去躁言的毛病,邁出第一步;否則多給你講,以你焦躁的脾氣,反沒有益處,我不忍多說。

朱子論此說:『愚謂牛之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則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終無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蓋聖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為入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論語集注】)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4-7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司馬牛問仁"章義理疏證

【論語·顏淵】第十二篇第三章載司馬牛問仁一事,實為孔子因材施教之典範。此章雖僅四十一字,然其中蘊含的教育智慧與仁學精義,值得深入剖析。

一、人物背景與對話語境
司馬牛,【史記】稱其"多言而躁",此性情特徵構成理解本章的關鍵前提。孔子教學,素來講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此處答問正是針對弟子氣質之偏而發。朱子【集注】點明:"聖人言語,雖是隨機應答,頭頭不同,然又只似一個印板印將去。"此所謂"一個印板",即因材施教之原則。

二、"訒"字訓詁與仁學內涵
"訒"字從言從刃,【說文】釋為"頓也",鄭玄注【禮記】引申為"難出之貌"。程樹德【論語集釋】綜合諸家之說,謂"訒者,忍而不發,慎言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將"慎言"作為仁者的首要特徵,此與【雍也】篇"仁者靜"、【子路】篇"剛毅木訥近仁"形成互證,共同構成儒家"訥言敏行"的修養體系。

三、對話的深層教育意蘊
孔子首答"其言也訒",實為對症下藥。當司馬牛追問"斯謂之仁已乎"時,表面看是求仁心切,實則暴露出其"躁"之本性未改。孔子"為之難"之答,包含三層深意:
1. 實踐維度:仁道重在躬行,非徒口說
2. 認知維度:仁體廣大,難以言詮
3. 教育維度:循序漸進,先治其偏

四、朱子詮釋的理學發展
朱子【集注】將此章與"克己復禮"章對比,指出:"克己是大綱,訒言是節目。"此說將具體修養工夫納入天理人慾之辨的理學體系。其"入德之要"的判語,揭示出儒家修養論中"變化氣質"的基礎性地位。王陽明【傳習錄】亦言:"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可為此章最佳註腳。

結語:
此章所示教法,與【憲問】篇"不憤不啟"原則一脈相承。孔子不直接闡述仁的全體大用,而着眼於弟子當下最切近的修養工夫,這種"因病發藥"的教育智慧,對當代教育仍具重要啟示。學者當知,儒家仁學既是高遠的理想境界,也體現在具體的言行修正之中,此即"下學而上達"的真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