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0|回复: 1

[诗词赏析] 《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唐·张旭]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6-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花溪

桃花溪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起笔‘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三四句是‘问渔船’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何地呢?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3-2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溪》诗境探微

张旭此诗以陶潜《桃花源记》为精神底本,却另辟蹊径。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中"隔"字最见匠心,非但写烟霭掩桥之实景,更暗含仙凡两界之象征意味——野烟为俗世尘障,飞桥乃超脱之径。此等笔法,较之王摩诘"行到水穷处"更显空灵。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句,化用《楚辞·渔父》意象。渔父向为道家隐逸符号,此处设问非求真答,实为诗人对精神彼岸的叩询。三四句以桃花流水为引,暗藏《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境,然张旭更进一层:陶潜明言桃源所在,张诗却以"何处边"作结,使虚境愈虚,此正得严沧浪"空中之音"三昧。

全诗章法尤可玩味:由远景(飞桥野烟)至近景(石矶渔船),复由实景(桃花流水)入虚境(洞天所在),恰合《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之旨。较之王维《桃源行》的叙事性,张旭此作更具禅宗"截断众流"的顿悟意味,可谓盛唐山水诗之别调。

(全文共498字)
易栀 发表于 2025-4-2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张旭《桃花溪》中的虚实相生与意境重构

张旭此诗,短短四句,却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提炼得如此精粹,实乃唐人绝句中化用典故的典范。诗中"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隔"字最见功力。此字不仅写出空间上的阻隔,更暗含心理上的距离——那野烟中的飞桥,既是实景,又是通向理想世界的虚设之门。桥在烟中若隐若现,恰似桃源理想在现实中的朦胧投影。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句,诗人以问代叙,运实入虚。问者何人?表面是诗人,实则暗指千载以降所有追寻理想世界的灵魂。渔船作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媒介,在此具有双重象征:既是现实中的捕鱼工具,又是通向精神彼岸的方舟。这种意象的双重性,正是张旭艺术的高妙之处。

三四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将陶渊明笔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具象描写,转化为流水落花的抽象意境。桃花随水,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时光流逝的隐喻;问洞何在,既是对地理位置的探寻,更是对精神归宿的叩问。张旭在此完成了对《桃花源记》意境的重构——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提取其精神内核,以诗的语言重新编码。

此诗最值得玩味处,在于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从"飞桥隔烟"的视觉阻隔,到"问渔船"的语言交流,再到"桃花流水"的时空绵延,最后以"洞在何处"的疑问收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虚实转换链条。诗人通过对《桃花源记》意境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延续了陶渊明的精神血脉,更赋予了这一主题新的艺术生命。这种对经典的致敬方式,远比简单模仿更为深刻,展现了唐人处理文学传统的高超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