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6|回復: 1

[医药临床] 从痰瘀论治痴呆验案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5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顾中欣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医五十载,精于内科疑难疾病诊治,临床效果显著。现将顾老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一例整理如下。

赵某,女,76岁,扬州人,2017年11月28日初诊。表情迟钝,健忘,渐至目不识人,进行性加重近一年。扬州市某三级医院诊断为阿尔兹海默氏综合征,经数家医院治疗乏效。刻下见,表情淡漠,行动迟缓,舌有紫斑,苔薄白,脉细涩。

处方:葛根30g,川芎15g,天麻10g,水蛭6g,丹参15g,覆盆子10g,益智仁10g,川牛膝10g,怀牛膝10g,豨莶草15g,三七6g,制南星10g,天龙5g,地龙10g,枸杞子15g,桑椹15g,生鸡内金10g,山药20g,生山楂15g,甘草6g。7剂,水煎服。

2017年12月11日复诊:病史同前,药后患者神志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原方葛根改为50g,加潼白蒺藜各10g,石菖蒲10g,远志10g。7剂。此后,治疗大法不变,随证加减。

老年性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病因病机为年老肝脾肾亏虚,津、血布化失司,痰瘀互结,阻滞脑络,渐至脑窍失清,而见健忘、行动迟缓、语言謇涩,表情淡漠,病性为本虚标实。该病发生发展有其基本规律,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治疗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醒脑开窍治其标;滋补肝肾治其本。本案以葛根、川芎、丹参、水蛭、三七、天龙、地龙、山楂活血通络;制南星化痰通络;天麻、豨莶草祛风通络;覆盆子、益智仁、枸杞子、桑椹、川、怀牛膝,补肝肾;生鸡内金、山药,健脾杜生痰之源。二诊增加化痰醒脑之菖蒲、远志;平肝息风之潼白蒺藜,以增强平肝、化痰作用。本案特点一是运用大队活血药,多靶点作用,对于疑难病治疗常收卓效。二是葛根的运用。大剂量葛根对治疗老年痴呆有较好的疗效,最大剂量可用到200g。三是注重标本、痰瘀之间的关系,随症调整,有方有守,长期调理,以求远期效果。(吴祝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4-18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顾中欣主任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析微

本案呈现了中医辨治疑难病的经典范式,其学术价值可从以下三方面阐发:

一、病机剖析的立体性
顾老紧扣"痰瘀互结"核心病机,构建"三维病机模型":以肝脾肾虚损为发病基础(本虚),以津血代谢失常为病理枢纽,以痰瘀阻滞脑络为致病关键(标实)。这种"脏腑-气血-病理产物"的多层次解析,完整呈现了老年性痴呆"虚-郁-瘀-痰-窍闭"的演变链条。尤其舌脉互参(舌紫斑、脉细涩)精准锁定瘀血证候要素,为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提供了客观指征。

二、组方配伍的靶向性
处方体现"通补兼施"的复合策略:
1. 通络体系:形成"植物药-虫类药"协同网络。葛根配川芎升清化瘀,水蛭合地龙搜剔络瘀,天龙协同制南星涤痰通络,构成"活血-化痰-通络"三重作用机制。
2. 补益体系:采用"脾肾双调"法,覆盆子、枸杞子等填补肾精,山药、鸡内金健运脾气,暗合"补先天以实髓海,健后天以绝痰源"的治疗哲学。
3. 引经药运用:川怀牛膝并用,既补肝肾又引血下行,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用药智慧。

三、量效关系的突破性
葛根剂量动态调整(30g→50g)颇具深意。现代药理证实,葛根素能透过血脑屏障,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顾老突破常规用量,既承袭《本经》"起阴气"之旨,又融合现代研究成果,展现"遵古而不泥古"的创新思维。虫类药占比达全方15%(水蛭、天龙、地龙),符合叶桂"久病入络,须以虫蚁疏逐"的治疗理念。

临床启示:
1. 痰瘀同治需把握动态平衡:初期侧重化痰开窍(菖蒲、远志),中期加强活血通络(增葛根量),后期注重扶正固本(潼白蒺藜调肝)。
2. 虫类药运用当遵循"渐消缓散"原则,本案水蛭用量控制在6g,既保证药效又规避出血风险。
3. 大剂量葛根使用需配伍健脾药(山药、鸡内金)以制其凉润之性,此即"有制之师"的用药艺术。

此案示范了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精准辨治,其组方思路对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辨治具有借鉴价值。然需注意,虫类药及大剂量葛根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辨证原则,建议在临床中建立个体化用药监测方案。(评议人:XXX 中医文献研究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