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42|回復: 0

[快乐汉语] 疒、虍、彳、豸...这些偏旁竟也是汉字?

[複製鏈接]
瞭望智库 發表於 2018-6-7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疒、虍、彳…

这些字竟然只有一半!

你都认识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原标题为〖原来这些偏旁也是汉字,你认识几个?〗,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zhì / zhài

zhì / zhài

zhì / zhài

本指猫、虎一类的野兽,

所以古代很多神兽的名字

都是以豸为偏旁。

本指猫、虎一类的野兽

本指猫、虎一类的野兽

獬豸(xiè zhì),中国古时传说中的神兽,外观似羊似鹿,头顶正中有长独角,有短尾,羊蹄。喜欢居住在水边,性情忠贞、公正不阿,所以自古视为法兽。

nè

它本身的意思是倚,靠着;病。

所以,『瘫』、『病』都以『疒』作为部首。

bō

两足分张相背,行走不顺。

hū

虎皮上的斑纹。

mián

mián

mián

房屋,覆盖。

许多有顶的字都是以它作为偏旁,

例如『家』、『宫』、『牢』。

许多有顶的字都是以它作为偏旁

许多有顶的字都是以它作为偏旁

chì

chì

chì

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行』可以分成『彳』、『亍』【chù】两个字,

『彳彳亍亍』(真的是个词)

指的是慢步行走。

guàn / kuàng

guàn / kuàng

guàn / kuàng

【guàn】:

一个过于形象的字,

表示儿童将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

【kuàng】

古同『矿』。

jì

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

并发出声音,即打嗝儿。

piě

piě

piě

丿,pie,古同"撇",

汉字主要笔画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

意为"不"。

在汉字中多有使用,如"戊"为"不动之戈"

jié

jié

jié

汉字中的一个检索部首;

『人『』字的一种变体字,

甲金文象一个跪跽人形的侧面,

这种跪跽之坐法,

是古人很有礼貌的规矩坐法,

双膝着席臀坐踵上,

双手自然垂放于两膝上。

日本现在还一直沿用这种坐法。

shān / xiǎn

shān / xiǎn

shān / xiǎn

用羽毛来装饰;

以笔画表示修饰的意思。

读音【xiǎn】时

〔~姐〕古代羌族复姓。

huǒ /biāo

huǒ /biāo

huǒ /biāo

火,或热气。

读(huǒ)时,古同"火"。

读(biāo)时,烈火的意思。

可引申为货 、家伙的意思,

比如『二灬』。

chuān

①同『川』,文异义同。

②汉字部首之一。

又音:shùn,

释义:同『鬊(shùn)』,古文鬊字。

巛,象形字。

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两边为岸。

金文与篆文线条化,使中间虚线相连。

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川』和『巛』,

『巛』只作偏旁。

其实诗词君还想说

『巛』还有波光粼粼的意思~

看完是不是觉得,

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啊!

库叔荐书

〖读懂汉字〗

中译出版社

本书从动物、植物、战争、祭祀等方面入手,

介绍了434个汉字的变形记,

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讲起,

讲述这些汉字字形的来源、字义的产生与演变,

贯穿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流星 發表於 2025-4-19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字偏旁考略:论部首之独立字义与构形源流》

中国文字自甲骨文肇始,历经金文、篆隶之变,其构形规律深合"六书"要义。今观"疒""虍""彳""豸"诸部,实为"部首亦字"现象之典型,兹考释如下:

一、病榻之象:"疒"字考
"疒"(nè)字甲骨文作人卧床上之形,《说文》释为"倚也,从人从木",其构形本义实为疾病意象之符号化。作为部首时,凡从"疒"者如"疾""病""瘳"等四十八字(据《说文解字》统计),皆与病患相关,此即许慎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之转注范例。

二、虎纹之形:"虍"字源流
"虍"(hū)字金文作虎头斑纹状,《说文·虍部》明言"虎文也"。其演变轨迹清晰可见:商周青铜器铭文犹存写实虎纹,至小篆已线条化为"虍"。此部所辖"虞""虐""虔"等字,多含威猛凶暴之义,恰印证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智慧。

三、步履行止:"彳"部析微
"彳"(chì)与"亍"(chù)本为"行"字拆分,《说文》释"彳"为"小步也"。甲骨文"行"本作十字通路象形,至篆书裂为二体。今存"役""往""循"等从彳之字,仍保留行走本义,王筠《文字蒙求》谓此乃"形声相益"之典范。

四、神兽之属:"豸"部探赜
"豸"(zhì)字初文见于商代骨刻,本象长脊兽类。《尔雅·释兽》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其作为部首时,除"豹""貔"等猛兽名外,尤以"獬豸"(xiè zhì)最具文化意蕴。此神兽载于《异物志》,其"触不直者"的特性,成为中华法文化的图腾符号。

按《说文解字》体例,此类部首字多属"文"(独体字)而非"字"(合体字)。段玉裁注云:"部首者,所以统摄字类也。"今人观之,当明三点要义:
1. 文字孳乳规律:独体部首通过"形声""会意"等方式衍生合体字
2. 文化基因存续:部首字往往保留最原始的语义场
3. 书体演变轨迹:从甲骨文到楷书的简化过程中,部首字形变而义存

昔戴侗《六书故》有言:"偏旁者,字之肌理也。"明乎此,则知汉字体系实为有机整体,部首与单字犹血脉之相连。今人识字,当追本溯源,方得文字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