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最美芒種詩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7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這個時候正是小麥搶收,作物夏播的關鍵時期,因此得名。俗話說得好:『芒種前後,種瓜點豆』。

這個節氣的『忙』可謂名副其實。到了這個時節,夏季也將轉入景色最美好的一段時期。

乘除卻賀芒種晴

乘除卻賀芒種晴

【梅雨五絕】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驚,

乘除卻賀芒種晴。插秧先插蚤秈稻,

少忍數旬蒸米成。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時雨】

【宋】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耕圖二十一首·拔秧】

【宋】樓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

【宋】陸游

芒種初過雨及時,

紗廚睡起角巾欹。

痴雲不散常遮塔,

野水無聲自入池。

綠樹晚涼鳩語鬧,

畫梁晝寂燕歸遲。

閒身自喜渾無事,

衣覆熏籠獨誦詩。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北固晚眺】

【唐】竇常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

山趾北來固,潮頭西去長。

年年此登眺,人事幾銷亡。

芒種嗟無日,來牟失有年。

芒種嗟無日,來牟失有年。

【龍華山寺寓居十首】

【宋】王之望

水鄉經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種嗟無日,來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斷炊煙。

誰謂山中樂,憂來百慮煎。

【田間雜詠】

【明】樊阜

新水漲荒陂,芸芸稻盈畝。

東家及西鄰,世世結親友。

夏至熟黃瓜,秋來釀白酒。

新婦笑嘻嘻,小兒扶壁走。

門口沙溪清,垂垂幾株柳。

醉臥夢羲皇,涼風入虛牖。

近說明府清,征徭曾減否?

棗花落靡靡,一犬護柴關。

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蛙鳴池水滿,細草生階間。

刈麥欲終畝,風吹雨過山。

大兒早未飯,嘆息農事艱。

豪貴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天人菊在野風中的盛放是芒種。』 ...

『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天人菊在野風中的盛放是芒種。』 ...

林清玄說:『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天人菊在野風中的盛放是芒種。』

經歷了夏日的雨淋,經歷了薰風的陶染,經歷了辛苦的耕耘,經典裏的芒種,濡染墨香,千古風流。

xsx1986 發表於 2025-4-1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種詩話:農事與詩心的千年交響】

芒種節氣,實為華夏農耕文明最精妙的時令註腳。范成大【梅雨五絕】中"乘除卻賀芒種晴"一句,道盡農人對天時的精密計算。宋人樓璹【拔秧】詩所繪"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恰是江南水田的工筆寫照。這種對農事節奏的精準把握,正合【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之訓,展現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智慧。

陸游【時雨】以"四野皆插秧"五字,勾勒出千年不變的農耕圖景。其"家家麥飯美"與樊阜【田間雜詠】"夏至熟黃瓜"形成時空呼應,暗合【詩經·豳風】"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的農事傳統。詩中"擊壤歌虞唐"之典,更將眼前農事上溯至堯舜時期的農耕記憶,構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譜系。

竇常"水國芒種後"與王之望"水鄉經月雨",共同書寫了長江流域的梅雨意象。這種"痴雲不散常遮塔"(陸游句)的濕潤美學,恰是文人將自然現象升華為詩學意象的典範。范成大"插秧先插蚤秈稻"的農事記錄,與林清玄"稻子的背負是芒種"的現代詮釋,形成農耕美學的古今對話。

樊阜詩中"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的反詰,揭示出節氣背後的民生艱辛。這種"嘆息農事艱"的寫實精神,正是【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傳統的延續。而陸游"閒身自喜渾無事"的恬淡,則展現士人"不以物役"的精神超越,二者構成芒種文化的雙重維度。

芒種詩詞的永恆魅力,在於將節氣轉化為文化密碼。從【禮記·月令】"芒種之日,螳螂生"的物候記載,到今日林清玄筆下的"天人菊盛放",這個連接着麥收與稻作的節氣,始終在漢語詩學中生長。當我們重讀這些詩句,實則是參與一場跨越千年的農耕文明對話,在詩行間觸摸中華文明最本真的脈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