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2|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的仁愛思想因何能持久廣泛深入地傳承?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8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的仁愛思想因何能持久廣泛深入地傳承?

賈陸英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在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被推崇到獨尊地位,這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優勝劣汰、歷史選擇的結果。

仁愛思想深深紮根於廣大民眾之中,不要說廣大知識分子,即使是在深山僻野中,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能說出幾句孔子的名言,孔子的思想也一代又一代地影響着他們。

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時,億萬群眾中迸發出的『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磅礴力量,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這種民族精神,就是由孔子仁愛思想傳承、積澱而形成的,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愛生命、愛親人、愛朋友、愛大眾、愛國家的偉大精神。2500多年以前,先哲孔子把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愛情感凝練成一個『仁』字,用『仁者,愛人』(【論語·顏淵】)把蘊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貴的精神揭示出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這種精神又升華成為愛祖國、愛人民、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新風尚,成為維繫海內外中華兒女堅強團結的紐帶,成為任何艱難險阻都壓不倒、摧不垮的力量。

孔子的仁愛思想因何能持久廣泛深入地傳承呢?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符合人們真誠的情感需求。

第一,仁愛思想主張以孝為出發點,這就抓住了人心中最深層、最真摯的情感。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認為人類的仁愛精神始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這是人與人關係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做一個君子,首先要專心致力於對父母的孝,只有把這個本立起來,人與人相處的仁愛之道才得以通行。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稱為『慈』,子女對於父母的愛,稱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對應的關係。兄弟之間哥哥對弟弟要關愛,弟弟對哥哥要尊重,這就是『悌』,這種『兄友弟恭』的關係,也是相互的、對應的。『孝』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發自內心的感恩之情。這一點,對於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來說,非但沒有過時,而且更值得珍視和提倡。

第二,仁愛思想主張推己及人,把親親之情延伸擴展到『泛愛眾』,這就激活了人心中最閃光、最寶貴的良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從對父母的孝開始,延伸到對兄弟的悌,對朋友的信,以至於對天下民眾廣泛的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中庸】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人與人之間這五種關係,稱為五倫。從古至今,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都處於這五種關係之中。如今時代變了,這五種關係大體上說沒有改變,只不過君臣之間的關係被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替代了。雖然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規範,但其中貫穿着一個基本精神,就是仁愛。孔子身體力行,不遺餘力地推行仁愛之道。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對暴政,主張德政,認為『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主張『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在文化教育上,他傾心整理古代典籍,突破學在官府的傳統,主張有教無類,開創了澤被後世的教育平民化事業。歷史是公正的,誰做了有益於廣大老百姓的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第三,仁愛思想主張能近取譬,從自身做起去實踐仁的精神,既強調了道德實踐的自覺性,又可以通過教化而得到推行。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這都是強調實踐仁愛思想要靠個人的自覺,要從自己做起,從眼下看得見的具體事例一步一步做起。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實踐仁愛思想的途徑和方法。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讓別人立得住,有所作為;自己想通達,也盡心盡力讓別人通達。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認為,這個『恕』字,是每個人都可以『終身行之』的。因此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強調『仁』這種品德就在自己身邊,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忠恕之道主張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它指明了人類社會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儒家講仁愛,首先是愛人,爾後由人及物,擴展到愛惜其他生命,愛惜自然。這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仁愛思想主張以『禮』作為『仁』的規範,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使仁的推行有了社會認同的準則,既符合社會治理的規律,也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一方面,孔子強調『仁』是『禮』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如果失去仁愛之心,就不可能自覺地運用禮。『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要體現仁的精神,通過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達到人世間的和諧。另一方面,孔子又強調『禮』是『仁』的規範。仁既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中的一種行為,那就必須有統一的社會規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來加以約束,這就是禮。『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在學禮、明禮的基礎上克制自己非禮的欲望,自覺地遵守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孔子提出的以孝為本的仁愛思想,立足於一個最普通,也是最基本的事實之上,這就是,一個人,他和自己父母、子女的情感,與其他人比起來,是有差別的。孔子認為,做人,首先要從這一點出發,承擔起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要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拓展、延伸到兄弟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進而升華為愛廣大的民眾,愛社會,愛國家,愛天下的博大情懷。孔子強調,人的這種境界並不是生而俱有的,一個人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必須經過教化,必須修身克己。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他把『孝』看做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對人進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礎。儒家教育人,提高人,就是要使人首先懂得堅守孝道這個根本,用對父母、子女的愛心去愛天下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教化,有了人文的修養,人才會跳出動物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實現由小我到大我的超越,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擔當天下興亡的責任。這就是儒家以修身為本,把修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道理。

由仁愛思想積澱、傳承並發展而來的崇尚和諧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成為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精神紐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