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7|回覆: 1

[中醫理論] 一個好的中醫,就是一座全科醫院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8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好的中醫

好的中醫

導讀:參照西法的中醫分科,分成中醫、中藥、針灸;分成婦、幼、內、外、皮膚等科,這是對中醫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真正的好中醫,一定是從整體上把握人體,從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一位好中醫,一定是位全科大夫。

有一位病人牙疼,去口腔科拔牙,因為醫生手抖了一下,拔出的牙沒夾穩,掉進喉嚨。醫生囑咐病人趕緊去耳鼻喉科。病人跑得有點急,到了喉科,一檢查,牙齒已經下滑到胃了。

病人又跑到腸胃科,一番胃鏡檢查,掉落的牙已經沒在胃裡了......最後,病人扒了褲子在肛腸科翹起了屁股,肛腸科醫生扳開一檢查,驚呼:天啊,您怎麼在肛門長了一顆牙?請趕緊去口腔科拔牙!

這當然只是一則笑話。

但是或多或少能折射醫療分科的一些現實弊端。很多病人去醫院就診,常常都不知道該掛什麼科。而對於中醫而言,現在從院校教育開始,就分成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

其中,中醫臨床又細分為兒科、婦科、內科、外科等等,甚至分得更細。在中醫醫院、國醫堂的專家欄上,往往這樣註明:某某教授擅長肝病,某某專家專攻婦科,某某是溫病學專家擅長熱病......

雖然近年來『中醫在民間』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民間中醫也不過是『一招治天下』。比如靠一兩個秘方,就打出專治皮膚頑疾,專治頭痛,專治婦科肌瘤......這樣的路子,是否是真正的中醫思維?

中醫分科的弊端

中醫臨床按西醫那種內、外、婦、幼、皮膚等各科是否合適?

設皮膚科嗎?

瘡瘍的根源很多屬內科。比如鵝口瘡,有時病因竟是腸癰,也就是腸子長瘡。光在皮膚表面抹膏藥,抹一輩子也不會好。胡希恕先生就有醫案:薏仁附子敗醬散,內治去腸癰,肌表的鵝口瘡自然好了。

設精神科嗎?

對於精神病,西藥反正就着眼於大腦,一律用安定、氯氮平等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經方中醫可不是這麼幹。所謂的『精神病』,根源常在大腦之外。比如抵當湯(丸)證,治因小腹瘀血導致的『精神病』

『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設腫瘤科嗎?

中醫治療癌症,並不只是用用半邊蓮、蛇舌草等所謂的抗癌藥物那麼簡單。當然,也不該複雜到談癌色變無從下手。對於學通【傷寒雜病論】的大夫來說,治癌症與治感冒,在方法論上無本質區別。比如用大柴胡湯治直腸癌,用柴胡劑、用茵陳五苓散合建中方劑治肝硬化。

設中醫美容科嗎?

不精研內科及濕水瘀等雜症,祛斑、美顏、減肥能有效?有效也是暫時的。設不孕專科?整個人體運行不恢復,宮寒不溫暖,瘀血不逐除,淋漓不盡不解決,肌瘤不消除,肝鬱痞塞不打通,氣血不恢復,如何得孕......就不一一舉例了。

中醫分科的由來

中醫分科,其實也就這幾十年的事。歷代名醫,如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都不是只治療某一類疾病的專科大夫。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方】幾乎無所不治。

自古以來,中醫也通常是醫藥不分家的,自己開方,自己備藥,名醫通常都是精通藥學的,典型的如寫出中藥著作【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也有醫書【奇經八脈考】和【頻湖脈學】傳世。清代名醫汪昂,也寫有經典藥書【本草備要】。同時,古時候大夫診治時,針灸和方劑常常相互為用。

就在民國時期,中醫也沒分科的。民國的中醫師大多是以私人診所的形式行醫的。我們熟知的中醫大家胡希恕、祝味菊、鄆鐵樵、曹穎甫等等,當年都是開過私人診所的。傳統的中醫培養基本上是通過師徒相授。

那麼,中醫的整體性為什麼反倒被打破了呢?

這是因為1949年以後,國內缺醫少藥嚴重,政府大力發展中醫,更準確的說是大力發展中西結合。可傳統的中醫培養方式周期太長,顯然不能解燃眉之急。於是,先後成立多所中醫學院,並參照西醫教育模式,分設學科。

這樣,就將本為一體的中醫、中藥分開,並將中醫臨床按各科進行細分。這樣,在大家的觀念里,中醫和西醫一樣,也是嚴格分科的。甚至去中醫院就診時,也自覺地掛皮膚科、外科、內科......

種『標』,常常是同一個『本』

大家都知道中醫強調治病治本。可是,當醫生習慣了分科的模式,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疾病也分科。這無疑造成了一種局限性思維。容易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思路。而很多時候,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狀,其實原因只有一個。

比如說體內的水濕,往頭走可以暈眩,如苓桂術甘證的『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又如真武湯證的『振振欲僻地』;水濕(水飲)滲滯上焦可能咳嗽,如小青龍湯證;濕阻心下,可能嘔逆,可能不欲食;水走腸間,可能會溏泄,可能小便不利;水滯下焦,可能會腳腫,可能引發西醫說的泌尿系疾病,如五苓散證、豬苓湯證;水濕入了經絡骨節可以導致關節冷痛,也就是常說的風濕;水濕充斥肌肉,會身重;水濕走皮間會腫脹,也可能長濕疹等皮病;水濕還可以引發失眠......

也就是說,同一個本——水濕,可以引發不同的標,同一個原因導致不同疾病,引發各種症狀,牽涉到各科。

所以,真正的好中醫,一定是從整體上把握人體,從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則,與盲人摸象何異?而能整體上把握人體運行大秩序的,自然也是一位全科大夫了。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4-9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整體觀與分科之弊】

中醫之道,貴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黃帝內經】言:"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乃中醫診療之根本。今觀西醫分科之法浸淫中醫領域,將活人之術割裂為若干專科,實有違"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旨。

一、整體觀乃中醫精髓
【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實為整體診療之典範。張仲景未嘗將太陽病歸為"頭痛科",少陰病劃入"心悸專科"。觀今之牙醫笑話,雖為戲謔,卻道破分科診療之弊。昔年葉天士治婦人面黧,不施脂粉而投逍遙散,調理肝脾而色自華,此即"有諸內必形諸外"之妙。若按今之分科,當屬皮膚科乎?美容科乎?抑或婦科耶?

二、分科割裂辨證體系
1. 病機相通之惑
【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今設肝病專科,醫者但見轉氨酶升高便投降酶藥,豈知"肝病實脾"之奧義?胡希恕治鵝口瘡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正是透過表象直指腸癰病機。若拘泥於皮膚分科,安能識此?

2. 方證對應之失
經方大家曹穎甫曾言:"仲景之方,乃通治百病之方。"大柴胡湯既可治少陽陽明合病之感冒,亦能療膽胃不和之腫瘤。今設腫瘤專科,動輒以白花蛇舌草抗癌,卻不知"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三、現代中醫教育之困
1. 院校教育之偏
現行中醫教育將【傷寒】【金匱】割裂為"內科經典",針灸推拿另立門戶。然【靈樞】明言:"針之不為,灸之所宜",藥針本為一家。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早有警示:"分科愈細,醫術愈卑。"

2. 民間中醫之隘
所謂"一招鮮"的民間中醫,實為"執方待病"的變相分科。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載"一味薯蕷飲"治癆瘵,看似單方,實含"培土生金"的整體思維。今人但見其方,不解其理,遂成"專治XX病"的招牌。

四、返本開新之道
1. 重建整體診療
當效法李東垣"脾胃論",以五臟相關為綱。治不孕不育,需察沖任二脈、辨氣血陰陽;療皮膚頑疾,當究肺主皮毛、脾主四肢之理。傅青主治婦科諸症必參肝腎,此即"治病必求於本"的實踐。

2. 改革教育體系
建議:
① 前三年貫通學習四大經典
② 臨床跟師須輪轉各"科"而強調整體
③ 考核以病案辨證能力為主

結語:
【周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中醫之道,本為一氣周流的整體。今之分科,猶如將太極圖割裂為黑白兩片。願我輩中醫人勿忘"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之訓,在繼承整體觀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使中醫真正成為"全息醫學"的典範。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