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这是谁总结的书法规律?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0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突然发现郭老的字结体很有特点,几乎每个字都是有两三个很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按照某种角度(大部分是60-120度角)简单的组合。

如下图所示: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

图一

那郭沫若的字体现的这个规律,是独立性,还是一种偶然?

我又重新翻阅了从魏晋以来的书法大家的行书名帖名碑,其绝大部分作品或严格或松散,都能体现出这一规律(见后面附图)。我们把它称之为『平行四边形法则』。

所谓『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以汉字的『方块字型』为基础,以上下左右对边或对角相呼应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基本造型单元,同时考虑传统结体法则中的『重心稳固、平正、对齐、匀空、避让、穿插』原则,把一个汉字分解为2-3个平行四边形以一定角度相交插的汉字结字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偏正交插型:

以主副两个平行四边形交插而成,这种类型以上下结构居多,整个字形为主体,横向主笔为副体与主体交插,同时要考虑全字的重心要中正。字例如下:

偏正交插型:

偏正交插型:

图二

半包围结构和独体字字例如下:

半包围结构和独体字

半包围结构和独体字
图三

由于行书相对于楷书有较大的字体变形和笔画连带,所以有些上下、上中下结构也被处理成了独体字结构。字例如下:

图四

左右结构讲求左右穿插与呼应,字体左右各取一部分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沟通左右的联系,使整个字形浑然一体。字例如下:

图五

2、左右复合支撑型:

整个字体以两个左右相对支撑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形成『八』字 、『人』字或『乂』字交插支撑,使得字体既灵动又稳健。这类字以左右结构居多,有少量字虽然不是左右结构,但以强化(延长或加粗)主笔等手段也进行了这种字型的处理。字例如下:

图六左右结构

图七独体字结构

图八包围与半包围结构

3、主体内含型:

把字的整体外形处理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而字的内部部分笔画形成一个(最多两个)小平行四边形含于其中。字例如下:

图九

4、游离『点』及主笔外溢型:

在有些字中,字的主体为平行四边形,而『点』的笔画或者主笔的一部分游离于四边形之外,使得字体既工整又有意趣。字例如下:

图十

平行四边形法则

对临习和书法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1、能迅速把握名家行书字体的特征,便于识帖、记帖和默临,也就是说容易入帖。

以前练字,大多用九宫格和米字格,近年来又有人发明了回宫格,用这种方法练字临帖,在哪个地方的笔画就在哪个地方下笔,所以比较容易摹仿的像,但是一旦脱开这种习字纸就很难把握,离原帖字形相去甚远了。

这是由于利用这些习字纸只能机械地还原原帖笔画的位置,而不能有规律地理解每一个字之中各个笔画的内在关系,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就能把一个字分解成2-3个大块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2、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

书法的艺术风格是从多方面表现的,从布局谋篇、笔法的方圆藏露,从毛笔的软硬到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受何名家的影响,受何种字体的影响,偏重于帖学还是偏重于碑学等等,但由字体间架结构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艺术体现。

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

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

但从结构上来说,各个名家中有胖有瘦,有正有崎,有稳有险,重心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平行四边形自身形状、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造成的,如果把这些元素稍加变化,便能转换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4-11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平行四边形法则之渊源与价值》

阁下所提"平行四边形法则",实为古今书论中"结体取势"理论之现代表述,非今人独创。此理早见于魏晋书论,经唐宋明清历代书家实践发展,形成完整体系。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法理源流考
1. 魏晋肇始
王羲之《笔势论》云:"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已暗含斜势组合之理。观《兰亭序》"峻"字山旁与夋部之穿插,恰呈60度角平行四边形组合。

2. 唐代立法
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穿插""向背"二法,实为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雏形。其《九成宫》"泉"字上下部件作120度错位,正合"偏正交插型"特征。

3. 宋代发展
米芾"八面出锋"说,解缙"如舟之载物"喻,皆强调字势斜正相生。黄庭坚《松风阁》"年"字中竖与横画构成典型"人字支撑",与阁下所述第二类完全吻合。

二、规律本质辨
1. 视觉力学使然
汉字结体本于"斜画紧结"(如北碑)与"横画宽结"(如钟繇)两大系统。平行四边形组合实为调节字体重心之必然选择,符合视觉平衡的黄金分割原理。

2. 动态平衡所需
行书"五乖五合"(孙过庭《书谱》)中,笔势往来产生的角度变化,自然形成几何构图。如颜真卿《祭侄稿》"倾"字左右部件作15度倾侧,正为制造动态平衡。

三、临创应用要诀
1. 读帖新法
建议以"三分法"替代传统九宫格:
首观主副形夹角(60/90/120度)
次察虚白分割比例
终审游离笔画与主体呼应关系

2. 创作启示
篆隶书:宜用90度正交插(如邓石如)
行草书:善用锐角组合(如王铎45度穿插)
榜书:当取钝角支撑(如泰山经石峪)

昔年沈尹默先生曾言:"结字如布阵,当观其向背往来之势。"阁下所悟实暗合古法,然需注意:此法则为"理"非"法",若机械套用则堕入"算子书"窠臼。建议参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似奇反正"之说,方能得活法而非死规。

(本文考据主要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等典籍,附图分析因篇幅所限未展开,可另文详论)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4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结体中的几何构形法则——兼答"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问》

(文/弘一斋主)

拜读阁下所论"平行四边形法则",深佩阁下察微之细。此论虽未见于历代书论专著,然实暗合古人"八面拱心"之结体要诀。昔张怀瓘《玉堂禁经》有"偃仰向背"之说,米南宫《海岳名言》倡"八面出锋"之论,皆可与此法则互为参证。

考诸书史,此几何构形意识实肇端于魏晋。卫夫人《笔阵图》言"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已隐含几何意象。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更明言"字体形势,状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其"形势"二字,正与阁下所言角度交插之理相通。至若颜鲁公《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平谓横""直谓纵"之训,实为后世结体几何化之滥觞。

就郭沫老书法而论,其结体确显几何化特征,此乃民国书家融会碑帖之时代印记。沙孟海先生《近三百年书学》指出:"清季以来,书家多参以建筑意趣。"郭沫若早年留学东瀛,颇受西方构成主义影响,其书作中的几何化倾向,实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具体呈现。然需明辨者,此非独立创造,实为对传统结体法则的现代化诠释。

今以阁下图示诸例析之:
1. "偏正交插型"合于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穿插""向背"诸诀
2. "左右复合型"暗应智永《心成颂》"回展右肩""长舒左足"之要
3. "主体内含型"实即董其昌所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的空间意识
4. "游离点画型"正是苏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辩证体现

至若临池应用,此法确有化繁为简之效。然需警示者三:
其一,不可执象忘意,当如孙过庭《书谱》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其二,须明"从有法到无法"之理,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见夏云奇峰,皆在法度外得之
其三,当知结体终归笔势,包世臣《艺舟双楫》强调"一笔书"气脉,若过分强调几何切割,恐失书法写意之本

今人习书,不妨以此法为入门阶梯,然登堂入室后,仍需回归"意在笔先""神采为上"的传统审美。书道玄妙,正在似与不似之间,若执定几何范式,反失"龙跳天门"之姿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