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8|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這是誰總結的書法規律?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10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僅代表原文作者觀點

最近研習郭沫若先生的字帖,突然發現郭老的字結體很有特點,幾乎每個字都是有兩三個很標準的平行四邊形按照某種角度(大部分是60-120度角)簡單的組合。

如下圖所示:

最近研習郭沫若先生的字帖

最近研習郭沫若先生的字帖

圖一

那郭沫若的字體現的這個規律,是獨立性,還是一種偶然?

我又重新翻閱了從魏晉以來的書法大家的行書名帖名碑,其絕大部分作品或嚴格或鬆散,都能體現出這一規律(見後面附圖)。我們把它稱之為『平行四邊形法則』。

所謂『平行四邊形法則』,就是以漢字的『方塊字型』為基礎,以上下左右對邊或對角相呼應所形成的平行四邊形為基本造型單元,同時考慮傳統結體法則中的『重心穩固、平正、對齊、勻空、避讓、穿插』原則,把一個漢字分解為2-3個平行四邊形以一定角度相交插的漢字結字法。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偏正交插型:

以主副兩個平行四邊形交插而成,這種類型以上下結構居多,整個字形為主體,橫向主筆為副體與主體交插,同時要考慮全字的重心要中正。字例如下:

偏正交插型:

偏正交插型:

圖二

半包圍結構和獨體字字例如下:

半包圍結構和獨體字

半包圍結構和獨體字
圖三

由於行書相對於楷書有較大的字體變形和筆畫連帶,所以有些上下、上中下結構也被處理成了獨體字結構。字例如下:

圖四

左右結構講求左右穿插與呼應,字體左右各取一部分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溝通左右的聯繫,使整個字形渾然一體。字例如下:

圖五

2、左右複合支撐型:

整個字體以兩個左右相對支撐的平行四邊形組成,形成『八』字 、『人』字或『乂』字交插支撐,使得字體既靈動又穩健。這類字以左右結構居多,有少量字雖然不是左右結構,但以強化(延長或加粗)主筆等手段也進行了這種字型的處理。字例如下:

圖六左右結構

圖七獨體字結構

圖八包圍與半包圍結構

3、主體內含型:

把字的整體外形處理成一個大的平行四邊形,而字的內部部分筆畫形成一個(最多兩個)小平行四邊形含於其中。字例如下:

圖九

4、游離『點』及主筆外溢型:

在有些字中,字的主體為平行四邊形,而『點』的筆畫或者主筆的一部分游離於四邊形之外,使得字體既工整又有意趣。字例如下:

圖十

平行四邊形法則

對臨習和書法創作有什麼意義呢?

1、能迅速把握名家行書字體的特徵,便於識帖、記帖和默臨,也就是說容易入帖。

以前練字,大多用九宮格和米字格,近年來又有人發明了回宮格,用這種方法練字臨帖,在哪個地方的筆畫就在哪個地方下筆,所以比較容易摹仿的像,但是一旦脫開這種習字紙就很難把握,離原帖字形相去甚遠了。

這是由於利用這些習字紙只能機械地還原原帖筆畫的位置,而不能有規律地理解每一個字之中各個筆畫的內在關係,而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就能把一個字分解成2-3個大塊的相互關係,便於理解和記憶。

平行四邊形法則

平行四邊形法則

2、把握這個原則,容易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說容易出帖。

書法的藝術風格是從多方面表現的,從布局謀篇、筆法的方圓藏露,從毛筆的軟硬到用墨的乾濕濃淡,以及受何名家的影響,受何種字體的影響,偏重於帖學還是偏重於碑學等等,但由字體間架結構的變化也是書法藝術風格的重要藝術體現。

把握這個原則,容易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說容易出帖。

把握這個原則,容易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說容易出帖。

但從結構上來說,各個名家中有胖有瘦,有正有崎,有穩有險,重心有高有低,但歸根結底不過是平行四邊形自身形狀、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造成的,如果把這些元素稍加變化,便能轉換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4-11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平行四邊形法則之淵源與價值】

閣下所提"平行四邊形法則",實為古今書論中"結體取勢"理論之現代表述,非今人獨創。此理早見於魏晉書論,經唐宋明清歷代書家實踐發展,形成完整體系。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法理源流考
1. 魏晉肇始
王羲之【筆勢論】云:"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已暗含斜勢組合之理。觀【蘭亭序】"峻"字山旁與夋部之穿插,恰呈60度角平行四邊形組合。

2. 唐代立法
歐陽詢【三十六法】中"穿插""向背"二法,實為平行四邊形法則之雛形。其【九成宮】"泉"字上下部件作120度錯位,正合"偏正交插型"特徵。

3. 宋代發展
米芾"八面出鋒"說,解縉"如舟之載物"喻,皆強調字勢斜正相生。黃庭堅【松風閣】"年"字中豎與橫畫構成典型"人字支撐",與閣下所述第二類完全吻合。

二、規律本質辨
1. 視覺力學使然
漢字結體本於"斜畫緊結"(如北碑)與"橫畫寬結"(如鍾繇)兩大系統。平行四邊形組合實為調節字體重心之必然選擇,符合視覺平衡的黃金分割原理。

2. 動態平衡所需
行書"五乖五合"(孫過庭【書譜】)中,筆勢往來產生的角度變化,自然形成幾何構圖。如顏真卿【祭侄稿】"傾"字左右部件作15度傾側,正為製造動態平衡。

三、臨創應用要訣
1. 讀帖新法
建議以"三分法"替代傳統九宮格:
首觀主副形夾角(60/90/120度)
次察虛白分割比例
終審游離筆畫與主體呼應關係

2. 創作啟示
篆隸書:宜用90度正交插(如鄧石如)
行草書:善用銳角組合(如王鐸45度穿插)
榜書:當取鈍角支撐(如泰山經石峪)

昔年沈尹默先生曾言:"結字如布陣,當觀其向背往來之勢。"閣下所悟實暗合古法,然需注意:此法則為"理"非"法",若機械套用則墮入"算子書"窠臼。建議參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似奇反正"之說,方能得活法而非死規。

(本文考據主要引自【歷代書法論文選】【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等典籍,附圖分析因篇幅所限未展開,可另文詳論)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4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結體中的幾何構形法則——兼答"平行四邊形法則"之問】

(文/弘一齋主)

拜讀閣下所論"平行四邊形法則",深佩閣下察微之細。此論雖未見於歷代書論專著,然實暗合古人"八面拱心"之結體要訣。昔張懷瓘【玉堂禁經】有"偃仰向背"之說,米南宮【海岳名言】倡"八面出鋒"之論,皆可與此法則互為參證。

考諸書史,此幾何構形意識實肇端於魏晉。衛夫人【筆陣圖】言"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已隱含幾何意象。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更明言"字體形勢,狀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其"形勢"二字,正與閣下所言角度交插之理相通。至若顏魯公【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平謂橫""直謂縱"之訓,實為後世結體幾何化之濫觴。

就郭沫老書法而論,其結體確顯幾何化特徵,此乃民國書家融會碑帖之時代印記。沙孟海先生【近三百年書學】指出:"清季以來,書家多參以建築意趣。"郭沫若早年留學東瀛,頗受西方構成主義影響,其書作中的幾何化傾向,實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具體呈現。然需明辨者,此非獨立創造,實為對傳統結體法則的現代化詮釋。

今以閣下圖示諸例析之:
1. "偏正交插型"合於歐陽詢【三十六法】中"穿插""向背"諸訣
2. "左右複合型"暗應智永【心成頌】"回展右肩""長舒左足"之要
3. "主體內含型"實即董其昌所謂"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的空間意識
4. "游離點畫型"正是蘇軾"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辯證體現

至若臨池應用,此法確有化繁為簡之效。然需警示者三:
其一,不可執象忘意,當如孫過庭【書譜】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其二,須明"從有法到無法"之理,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懷素見夏雲奇峰,皆在法度外得之
其三,當知結體終歸筆勢,包世臣【藝舟雙楫】強調"一筆書"氣脈,若過分強調幾何切割,恐失書法寫意之本

今人習書,不妨以此法為入門階梯,然登堂入室後,仍需回歸"意在筆先""神採為上"的傳統審美。書道玄妙,正在似與不似之間,若執定幾何範式,反失"龍跳天門"之姿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