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3|回复: 2

[讲古] 项伯为何要救刘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形势严峻,张良也没客气,先批评了刘邦不该擅自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诸侯兵马入关,这等于给项羽以攻打自己的借口和理由。然后和刘邦计议,就以项伯为突破口,化解这场劫难。

刘邦不愧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为了活命,对项伯是百般殷勤,极度恭敬的以兄长的礼节接待项伯,饮酒期间,为了彻底拉拢住项伯,还主动提出,两家结为亲家。刘邦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为妻。

不管口才,还是谋略,项伯哪是张良加刘邦的对手,没用一会,项伯就被说的晕晕乎乎了。在张良的撮合下,项伯稀里糊涂的也就答应下来。

这下好了,成一家人了,刘邦心理踏实多了。

这里有个小问题,刘邦和项伯的辈分不对啊。怎么?刘邦和项羽有口头约定,是兄弟。也就是说,项伯的儿子也是和刘邦一辈的,现在却成了刘邦的女婿了。

不过,在性命面前,在霸业面前,这小小的辈分差距,当然无人在意了。

不过,这门亲事最终并没有真的成功,后来,刘邦并没有将女儿真的嫁给项伯的儿子。所以说,这里,刘邦纯粹在利用项伯而已。

而在刘邦和项伯对立的时候,张良毫无疑问的抛弃了自己这位老哥哥,选择和主公刘邦站在一条战线上。

拉拢项伯后,刘邦开始和项伯解释自己的行为:“我进关之后,之所以秋毫无犯,封存府库,这是因为我是项羽将军的手下,我怎么敢私自做主呢?我是在等待项羽将军来决定这一切。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有盗贼和秦军乱军之类的意外事故发生,是担心有人破坏了关中之地。要知道,这些地盘现在可都属于项羽将军了,我怎么能不认真的替将军守护好呢?我日日夜夜都在盼著项羽将军到来,怎么敢谋反呢?”

刘邦的话,打动了项伯,项伯彻底相信了刘邦,当即拍著胸膛承诺,自己立刻回去,向项羽解释,这一切都只是个误会,阻止项羽的大军前来。

同时,项伯也要求刘邦明天一早,主动到项羽的大营,和项羽当面解释一下。

刘邦当然是立刻答应。

项伯当即又连夜赶回鸿门项羽的大营,直接来见项羽,将刘邦的话,原原本本向项羽汇报,最后总结:“刘邦不但没有错误,反而有很大的功劳。如今人家有了大功,你却反而要去攻打他,这是不义的做法。应该好好对待刘邦。”

项羽本来就耳软心活,加上这话是自己的亲叔叔说的,也就顺势答应下来。

一场差点发生的数十万人马的大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还没开始,就落下了帷幕。

至于范增如何暴跳如雷,气得要死,项羽和项伯就不管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率领着百余人马,来到项羽大营前,求见项羽。

见到刘邦,项羽还是阴沉着脸,大声斥责。虽然已经没那么大脾气了,但怎么着也得绷着点,总不能主动认错吧?而且毕竟还是有点余怒未消的。

刘邦呢?在项羽面前,刘邦是唯唯诺诺,甚至可以说是卑躬屈膝,好一顿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以臣子对待君主的态度,对项羽是极其尊重。

刘邦的做派,搞得项羽心中剩余的那点怒火也随之烟消云散,甚至还觉得自己确实有点过分了,于是也展开笑颜,对刘邦和颜悦色起来。

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项羽非常痛快的告诉刘邦,这件事的主要起因,就是那个曹无伤的告密引起来的,错误主要在他身上。

可怜的曹无伤,这下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了。

刘邦一面心里恨得暗暗咬牙,一面满脸笑容的表示自己并不介意。

既然问题已经解释清楚,双方就还是一家人啊,刘邦到了自己的大营,怎么着,也得招待一番呐,于是,项羽吩咐,大排筵宴,款待刘邦。

就在宴会准备期间,范增还在劝说项羽,一定要除掉刘邦。项羽呢,犹豫不决,含含糊糊的答应下来。

参加这次宴会的,项羽这边主要有项羽,他的叔父项伯,亚父范增;另一面是刘邦和张良。

宴会开始后,项羽倒是挺痛快,不断的举杯畅饮。但其他人可都是各怀心腹事。酒宴上的气氛非常微妙。

酒宴上,范增不断的以目示意,暗示项羽尽快传下命令,杀掉刘邦。但是项羽一直是视而不见。

范增无奈,解下身上佩戴的玉玦,不断对着项羽举起,提醒项羽,你倒是看看我啊,我这正向你传达信号呢。

项羽呢,依旧是装聋作哑,就是不下命令。

史向 发表于 2025-3-3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项伯救刘邦一事,实为楚汉相争初期关键转折,其中涉及政治谋略、人情利害与宗法伦理的多重纠葛。今试析其要:

一、项伯救刘之动机
项伯夜访张良,本为报私恩(张良曾救其性命),然其最终选择调停楚汉冲突,实因三重考量:其一,受"义"之驱使,不忍见故交罹难;其二,刘邦以"约为婚姻"之策进行政治捆绑,使私人情谊升格为拟制血缘关系;其三,项伯作为楚军核心成员,亦存制衡项羽暴戾之隐衷。太史公谓"项伯常屏蔽之",正见其政治缓冲作用。

二、辈分错置之实质
表面观之,刘邦与项羽约为兄弟,却以女妻项伯之子,确属伦理悖乱。然考其时情境:鸿门宴前夜乃生死存亡之际,刘邦集团采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礼"的实用策略。这种拟亲缘关系的建立,实为上古"盟誓文化"的变体,其效力仅存于特定政治周期。后世班固《汉书》不载婚约履行,恰证此乃权宜之计。

三、张良之政治抉择
子房弃项伯而佐刘邦,非背信弃义,实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其先劝刘邦"不敢背项王"示弱,复借项伯为媒介传递诚意,终以"举玦"暗示脱身,整套谋略层层递进。宋代吕祖谦评曰:"良之筹策,尽天人之际。"其选择根本在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非私谊可移。

要而论之,鸿门夜议实为楚汉政治智慧的首次交锋。项伯之救,既暴露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裂隙,亦彰显刘邦集团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这段公案启示:乱世之中,伦理秩序常让位于现实利害,而真正的大谋略家,必能在人情与事理间把握微妙平衡。
玄木上人 发表于 2025-4-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项伯救刘邦之政治伦理与权谋博弈》

项伯夜驰救刘邦一事,实为楚汉之际最具戏剧性的政治转折。细究其因,当从宗法伦理、现实利益与性格特质三重维度解之。

一、宗法伦理的温情面纱
项伯救刘之举,表面观之乃"报张良活命之恩"的义行。昔年项伯杀人,张良匿之,此确为事实。然深层考之,项氏宗族观念极重,《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梁"常为主办"的记载,揭示其家族内部存在紧密的庇护网络。项伯作为项氏长老,其行为模式必然受此影响。当张良以"为韩送沛公"为由说项伯时,实则是以"存韩"之责触动其"存项"之思。这种宗法伦理的共鸣,使项伯在潜意识中将保全刘邦视为维护项氏集团整体利益的必要之举。

二、现实利益的精密算计
鸿门宴前,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的举动已展现归附姿态。项伯作为政治人物,必察刘邦据守函谷关实为自保而非挑衅。更关键者,当时项羽虽拥兵四十万,然诸侯联军各怀异志。《项羽本纪》明言"诸侯皆属焉",此"属"字正揭示其联盟的脆弱性。项伯深知:若诛刘邦,必使诸侯自危,反促成合纵抗楚之势。其劝项羽"因善遇之",实为以怀柔代征伐的高明策略。

三、性格特质的致命缺陷
项伯之失在于过信"婚姻之约"的表面约束力。刘邦许婚乃典型权谋,观其后"鲁元公主终嫁张敖"可知。然项伯囿于贵族思维,误将政治联姻等同于诚信契约。更关键者,其严重低估刘邦集团的政治智慧。《留侯世家》载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可见刘、张皆深谙"兵不厌诈"之道。项伯以贵族诚信度市井枭雄之腹,此其判断失误之根源。

太史公评项伯"为汉内主",实含微言大义。此事件折射出传统贵族伦理与新兴布衣权谋的激烈碰撞。项伯之选择,既是个体判断失误,更是旧贵族不适应新时代政治规则的缩影。其救刘之举,客观上加速了权力重心从贵族集团向平民精英的转移进程,成为观察秦汉之际政治伦理嬗变的重要标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