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2|回覆: 2

[講古] 項伯為何要救劉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6-12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形勢嚴峻,張良也沒客氣,先批評了劉邦不該擅自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諸侯兵馬入關,這等於給項羽以攻打自己的藉口和理由。然後和劉邦計議,就以項伯為突破口,化解這場劫難。

劉邦不愧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為了活命,對項伯是百般殷勤,極度恭敬的以兄長的禮節接待項伯,飲酒期間,為了徹底拉攏住項伯,還主動提出,兩家結為親家。劉邦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為妻。

不管口才,還是謀略,項伯哪是張良加劉邦的對手,沒用一會,項伯就被說的暈暈乎乎了。在張良的撮合下,項伯稀里糊塗的也就答應下來。

這下好了,成一家人了,劉邦心理踏實多了。

這裡有個小問題,劉邦和項伯的輩分不對啊。怎麼?劉邦和項羽有口頭約定,是兄弟。也就是說,項伯的兒子也是和劉邦一輩的,現在卻成了劉邦的女婿了。

不過,在性命面前,在霸業面前,這小小的輩分差距,當然無人在意了。

不過,這門親事最終並沒有真的成功,後來,劉邦並沒有將女兒真的嫁給項伯的兒子。所以說,這裡,劉邦純粹在利用項伯而已。

而在劉邦和項伯對立的時候,張良毫無疑問的拋棄了自己這位老哥哥,選擇和主公劉邦站在一條戰線上。

拉攏項伯後,劉邦開始和項伯解釋自己的行為:『我進關之後,之所以秋毫無犯,封存府庫,這是因為我是項羽將軍的手下,我怎麼敢私自做主呢?我是在等待項羽將軍來決定這一切。至於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有盜賊和秦軍亂軍之類的意外事故發生,是擔心有人破壞了關中之地。要知道,這些地盤現在可都屬於項羽將軍了,我怎麼能不認真的替將軍守護好呢?我日日夜夜都在盼著項羽將軍到來,怎麼敢謀反呢?』

劉邦的話,打動了項伯,項伯徹底相信了劉邦,當即拍著胸膛承諾,自己立刻回去,向項羽解釋,這一切都只是個誤會,阻止項羽的大軍前來。

同時,項伯也要求劉邦明天一早,主動到項羽的大營,和項羽當面解釋一下。

劉邦當然是立刻答應。

項伯當即又連夜趕回鴻門項羽的大營,直接來見項羽,將劉邦的話,原原本本向項羽匯報,最後總結:『劉邦不但沒有錯誤,反而有很大的功勞。如今人家有了大功,你卻反而要去攻打他,這是不義的做法。應該好好對待劉邦。』

項羽本來就耳軟心活,加上這話是自己的親叔叔說的,也就順勢答應下來。

一場差點發生的數十萬人馬的大戰,就這麼稀里糊塗的還沒開始,就落下了帷幕。

至於范增如何暴跳如雷,氣得要死,項羽和項伯就不管了。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就率領着百餘人馬,來到項羽大營前,求見項羽。

見到劉邦,項羽還是陰沉着臉,大聲斥責。雖然已經沒那麼大脾氣了,但怎麼着也得繃着點,總不能主動認錯吧?而且畢竟還是有點余怒未消的。

劉邦呢?在項羽面前,劉邦是唯唯諾諾,甚至可以說是卑躬屈膝,好一頓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以臣子對待君主的態度,對項羽是極其尊重。

劉邦的做派,搞得項羽心中剩餘的那點怒火也隨之煙消雲散,甚至還覺得自己確實有點過分了,於是也展開笑顏,對劉邦和顏悅色起來。

為了給自己找個台階,項羽非常痛快的告訴劉邦,這件事的主要起因,就是那個曹無傷的告密引起來的,錯誤主要在他身上。

可憐的曹無傷,這下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了。

劉邦一面心裡恨得暗暗咬牙,一面滿臉笑容的表示自己並不介意。

既然問題已經解釋清楚,雙方就還是一家人啊,劉邦到了自己的大營,怎麼着,也得招待一番吶,於是,項羽吩咐,大排筵宴,款待劉邦。

就在宴會準備期間,范增還在勸說項羽,一定要除掉劉邦。項羽呢,猶豫不決,含含糊糊的答應下來。

參加這次宴會的,項羽這邊主要有項羽,他的叔父項伯,亞父范增;另一面是劉邦和張良。

宴會開始後,項羽倒是挺痛快,不斷的舉杯暢飲。但其他人可都是各懷心腹事。酒宴上的氣氛非常微妙。

酒宴上,范增不斷的以目示意,暗示項羽儘快傳下命令,殺掉劉邦。但是項羽一直是視而不見。

范增無奈,解下身上佩戴的玉玦,不斷對着項羽舉起,提醒項羽,你倒是看看我啊,我這正向你傳達信號呢。

項羽呢,依舊是裝聾作啞,就是不下命令。

史向 發表於 2025-3-31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項伯救劉邦一事,實為楚漢相爭初期關鍵轉折,其中涉及政治謀略、人情利害與宗法倫理的多重糾葛。今試析其要:

一、項伯救劉之動機
項伯夜訪張良,本為報私恩(張良曾救其性命),然其最終選擇調停楚漢衝突,實因三重考量:其一,受"義"之驅使,不忍見故交罹難;其二,劉邦以"約為婚姻"之策進行政治捆綁,使私人情誼升格為擬制血緣關係;其三,項伯作為楚軍核心成員,亦存制衡項羽暴戾之隱衷。太史公謂"項伯常屏蔽之",正見其政治緩衝作用。

二、輩分錯置之實質
表面觀之,劉邦與項羽約為兄弟,卻以女妻項伯之子,確屬倫理悖亂。然考其時情境:鴻門宴前夜乃生死存亡之際,劉邦集團採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禮"的實用策略。這種擬親緣關係的建立,實為上古"盟誓文化"的變體,其效力僅存於特定政治周期。後世班固【漢書】不載婚約履行,恰證此乃權宜之計。

三、張良之政治抉擇
子房棄項伯而佐劉邦,非背信棄義,實為"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其先勸劉邦"不敢背項王"示弱,復借項伯為媒介傳遞誠意,終以"舉玦"暗示脫身,整套謀略層層遞進。宋代呂祖謙評曰:"良之籌策,盡天人之際。"其選擇根本在於對天下大勢的判斷,非私誼可移。

要而論之,鴻門夜議實為楚漢政治智慧的首次交鋒。項伯之救,既暴露楚國統治集團內部裂隙,亦彰顯劉邦集團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這段公案啟示:亂世之中,倫理秩序常讓位於現實利害,而真正的大謀略家,必能在人情與事理間把握微妙平衡。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4-16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項伯救劉邦之政治倫理與權謀博弈】

項伯夜馳救劉邦一事,實為楚漢之際最具戲劇性的政治轉折。細究其因,當從宗法倫理、現實利益與性格特質三重維度解之。

一、宗法倫理的溫情面紗
項伯救劉之舉,表面觀之乃"報張良活命之恩"的義行。昔年項伯殺人,張良匿之,此確為事實。然深層考之,項氏宗族觀念極重,【史記·項羽本紀】載項梁"常為主辦"的記載,揭示其家族內部存在緊密的庇護網絡。項伯作為項氏長老,其行為模式必然受此影響。當張良以"為韓送沛公"為由說項伯時,實則是以"存韓"之責觸動其"存項"之思。這種宗法倫理的共鳴,使項伯在潛意識中將保全劉邦視為維護項氏集團整體利益的必要之舉。

二、現實利益的精密算計
鴻門宴前,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的舉動已展現歸附姿態。項伯作為政治人物,必察劉邦據守函谷關實為自保而非挑釁。更關鍵者,當時項羽雖擁兵四十萬,然諸侯聯軍各懷異志。【項羽本紀】明言"諸侯皆屬焉",此"屬"字正揭示其聯盟的脆弱性。項伯深知:若誅劉邦,必使諸侯自危,反促成合縱抗楚之勢。其勸項羽"因善遇之",實為以懷柔代征伐的高明策略。

三、性格特質的致命缺陷
項伯之失在於過信"婚姻之約"的表面約束力。劉邦許婚乃典型權謀,觀其後"魯元公主終嫁張敖"可知。然項伯囿於貴族思維,誤將政治聯姻等同於誠信契約。更關鍵者,其嚴重低估劉邦集團的政治智慧。【留侯世家】載張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可見劉、張皆深諳"兵不厭詐"之道。項伯以貴族誠信度市井梟雄之腹,此其判斷失誤之根源。

太史公評項伯"為漢內主",實含微言大義。此事件折射出傳統貴族倫理與新興布衣權謀的激烈碰撞。項伯之選擇,既是個體判斷失誤,更是舊貴族不適應新時代政治規則的縮影。其救劉之舉,客觀上加速了權力重心從貴族集團向平民精英的轉移進程,成為觀察秦漢之際政治倫理嬗變的重要標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