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5|回覆: 1

[中醫理論] 這個東西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13 2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原是這個東西,我們都忽略它了!

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

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

01

近些年,我在坐診的時候,有時一上午開的都是附子、肉桂、乾薑、苡仁、澤瀉等扶陽祛濕的藥物,給我抄方的學生好奇地問:"老師,這些病人得的難道是同一種病嗎?您開的藥方怎麼都是這幾味呢?"

我很欣慰地對他笑了笑,這回總算問到點子上了。

其實,儘管他們得的病並不一樣,但一摸他們的脈象,都沉細無力,有時還伴有乏力、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症狀,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陽虛症狀。

我周圍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常年被這些慢性病困擾,他們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呢?"

我一般這樣回答:"你之前和現在所生的病,包括將來要生的病,都可以說是陽氣虛弱引發的,因為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02

【黃帝內經·素問】裏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在中醫裏又叫"衛陽"、"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

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

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循環,都需要陽氣為之敷布運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過陽氣的氣化作用,才能營養全身而產生精神活動和一切的臟腑機能活動,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03

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體液占人體70%,陽氣不足,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濕邪過重。

正常的體液是滋潤人體肌膚和運行五臟六腑必不可少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體的病態反應。

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濕。現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難病症都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體內陰液失調造成的。

有的朋友會想,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怎麼好端端的陽氣就跑掉了呢?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傷害我們陽氣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們忽略罷了。

那麼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呢?是精神。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陽氣五種外在表現的神、魂、魄、意、志,與人體器官有着緊密的聯繫。

神屬心,魂屬肝,魄屬肺,意屬脾,志屬腎,精神上的不調和,也會引發臟器的病變。

其次,熬夜、夏天使用空調、冷飲、冬天穿得太少等許許多多的生活方式,都會使我們的陽氣耗散。

因此,內斂精神、扶陽養生是是養生最大的秘密。

今天把這個秘密告訴大家,雖然很短,但就如古話說的,大道至簡。

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脫離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長壽。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陽氣耗損之本源與精神內守之道】

(一)陽氣為用之體要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觀臨床脈症,沉細無力之脈實為陽氣式微之兆。附子、肉桂諸藥之用,非為治病名相,實乃匡扶元陽之根本。陽氣者,非獨衛外為固,更主氣化運行,猶天之日輪,地之真火,人身命門相火皆繫於此。今人但見脂肪肝、高血壓之標,未識陽氣虛損之本,此即【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奧義。

(二)精神耗陽之機微
【靈樞·本神】指出:"怵惕思慮則傷神",此正合今論精神耗陽之要。陽氣耗損途徑雖繁,然以七情過極為最。思慮傷脾則土不制水,恐懼傷腎則相火離位,此二者尤損元陽。現代人機心日盛,神機過用,電子熒惑晝夜不休,皆使魂魄不寧,陽氣外馳。張介賓【類經】有言:"神役於物則精散",今人手機成癮、思慮過度,恰合此證。

(三)陰陽互根之要義
【景岳全書】強調:"陽為生之本,陰實死之基。"然需明辨陰陽互根之理。陽氣耗損必伴陰液失調,非獨痰濕為患。晝則陽氣用事,夜則陰氣主政,今人晝夜顛倒,陽不入陰,陰不涵陽,形成惡性循環。李東垣【脾胃論】所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實指陽氣生化之源受損,非獨飲食之傷,更兼思慮勞倦之害。

(四)守神存陽之法要
養生之道,當遵【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之訓。具體有三:
1. 子時(23-1點)務必就寢,使少陽之氣得養
2. 日常思慮當效法【莊子】"坐忘"之功,每日澄心靜坐半小時
3. 目接電子設備時,每五十分鐘當閉目養神五分鐘,以斂耗散之神

結語:
陽氣耗損之由,雖涉飲食起居諸端,然精神內耗實為禍首。昔賢有云:"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今人若能知恬愉自得,使志無怒,則陽氣自固,何須終日求藥於外?【周易】所謂"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正是陽氣充盈之象。養陽之道,終究不過"精神內守"四字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