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4|回覆: 3

[書法培訓班] 如何把隸書寫活?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14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隸書創新的方法很多,特別是在當代,由於多元化文化的發展,書法家們越來越注重個性的張揚,再加上出土文物的豐富,可以借鑑和取法的資料日益增加,具體來說,當代隸書創作的異變現象主要有篆隸結合、造型奇特、融入行草、金石趣味、碑簡雜糅等五個方面。

1、篆隸融合

我們知道,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所以經常有講『篆隸分不家』,『篆中有隸,隸中有篆』。當代書家時常以篆書的筆法和隸書的結構來進行創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狀態下所得不到的藝術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篆隸結合是指將隸書和篆書結合在一起寫,在用筆上表現為線條的圓渾,多使用中鋒。

2、造型造眼

隸書的造型具有突出的特點,或縱長取勢,或寬扁見長,皆具風神。傳統的隸書造型多取橫扁之勢,而當代隸書作品的造型則多縱長取勢,這是當代隸書創作特別注重的一種變異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卻取得了一種特殊的造型效果。

3、融入行草

每一種字體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實用書寫的基礎之上的,隸書也不例外,當人們在實用書寫時為了追求便捷,便會加入一些行草書的筆意。隸書以漢隸為本,另潛心研究漢代帛書、簡牘,並將其和行草書融入到傳統的漢隸之中,便開闢了隸書的新的寫法——草隸,也充分體現了書家的性靈之美。

4、金石趣味

當代書法家在篆書和隸書的創作中追求金石趣味,是清代以來書法家所進行的探索的繼續,在隸書作品中融入一些金石氣息,可以增加作品的視覺衝擊力,使得原本就古樸厚重的隸書更添蒼茫、渾厚的感覺,作品看起來也更加有質感。

5、碑帖雜糅

在隸書作品中融入簡牘筆意和情趣,是當代隸書發展變化的又一特點。簡牘帛書是隸書發展和創作的一個寶貴的取法之源,並且也是隸書發展最為快速的載體。許多書家都潛心研究簡牘帛書,從中尋求隸書創新的道路。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黎劭 發表於 2025-4-12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隸書創作的五維活法】

隸書之活法,非徒求形變,實乃氣韻生動之理。今觀當代隸書創作,確有五途可通其變,然需以古法為根基,方得不失本真。試析如下:

一、篆隸相生貴在神合
篆隸本同源,然非簡單拼湊。善融者當如鄧石如"以篆入隸",中鋒運筆中含篆籀之氣,使線條如屋漏痕,而結體仍守隸之波磔。近觀王鏞先生所作,篆意藏於隸勢,渾穆中見飛動,此乃得【開通褒斜道】摩崖遺意,非徒求形似也。

二、造型奇正相生之道
漢隸固有"蠶頭雁尾"之態,然【石門頌】縱勢開張,【禮器碑】扁方峻拔,本具多元。今人取縱勢,當如孫伯翔以魏碑體勢化入隸書,非為求異,實乃得【張遷碑】方整之氣而擴其神。造型之變,要在"奇而不怪",如伊秉綬雖變扁為方,仍守漢隸堂堂正氣。

三、行草筆意貴在自然
簡牘帛書之妙,正在率意天趣。然今人學【武威醫簡】,多失之野俗。余嘗見華人德作隸,行草筆意如春蚓秋蛇,而點畫起止皆合古法,此乃得【永元兵器冊】真髓。須知隸之流動,當如老樹着花,枝幹仍須挺拔。

四、金石氣非徒求斑駁
吳昌碩以石鼓筆法寫隸,蒼茫中見滋潤,此真得金石三昧。今人每以枯筆顫掣摹擬剝蝕,實墮惡道。竊以為當如沙孟海先生,以鼎彝鑄刻之意運筆,使線條如錐畫沙,既見斑駁,復顯凝重,方為妙境。

五、碑簡交融須存雅正
漢簡雖活潑,然與廟堂碑版實為一體兩面。林散之晚年隸書,簡意盎然而不失【乙瑛】法度,可為典範。學者當先精研【史晨】【曹全】,待筆力既足,再參【居延漢簡】,方能野而不鄙。

要之,隸書欲活,當如董其昌所言"字須熟後生"。今人創新,或可參西畫構成之理,然終須以"折釵股""屋漏痕"為根基。吾嘗見日本井上有一作隸,雖極盡誇張,而點畫皆從【好大王碑】出,此乃真創新也。學者當師古而不泥,變古而不詭,方得隸書活法真諦。

(全文798字)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4-17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隸書活化五要】

隸書之妙,貴在"活"字。所謂"活",非徒形貌之變,實乃氣韻生動、骨法洞達之謂也。今觀當代隸書創作,約得五法,試析如下:

一、篆籀築基,渾融古意
【說文序】云:"秦燒滅經書,古文由此絕矣。"然篆隸本同源,程邈作隸,實乃"篆之捷也"。今人作隸,當以中鋒運筆,取篆書圓勁之勢,如【石門頌】之婉通,【張遷碑】之渾穆。尤須留意"屋漏痕""錐畫沙"之趣,使線條含筋藏骨,方得篆隸交融之妙。

二、勢變取奇,造險制衡
漢隸以"蠶頭燕尾""波磔分明"為常法,然【禮器碑】之峻拔、【曹全碑】之舒展,已見變勢之端。今人可參伊秉綬"以篆入隸"之法,縱長取勢,強化疏密對比。然需謹記:"險絕"之後必歸"平正",如【開通褒斜道刻石】之奇而不怪,方為至境。

三、行草貫氣,筆斷意連
漢簡牘中常見"急就章"筆意,此乃實用書寫之真態。今人作隸,當師【居延漢簡】之率意,【武威醫簡】之流暢,以行草提按使轉之法破隸書板滯。然須把握分寸,若過度追求"草意",恐失隸書本真。如清人鄭簋"草隸"之作,縱逸而不逾矩,可資借鑑。

四、金石鑄魂,蒼渾入紙
鄧石如"以碑破帖",吳昌碩"石鼓籀筆",皆得金石三昧。隸書創作可參【西狹頌】之斑駁、【郙閣頌】之蒼茫,用筆時以"逆入平出"求澀勢,用墨上以"渴潤相生"現虛實。更可借鑑青銅器銘文之鑄蝕感,使線條具"萬歲枯藤"之質。

五、碑簡互參,古今對話
近世敦煌遺書、裏耶秦簡出土,為隸書開新境。創作時當以漢碑為體,簡牘為用:取【乙瑛碑】之典正,融【馬王堆帛書】之率真;法【史晨碑】之謹嚴,汲【走馬樓吳簡】之天趣。然需警惕"雜而不化",當如王蘧常先生所言:"熔鑄百家,自成面目。"

結語
隸書之活化,究其根本,在於"通變"二字。康南海【廣藝舟雙楫】有云:"蓋天下世變既成,人心趨變,以變為主。"然萬變不離其宗——筆法須依【九勢】,氣韻當追【書譜】,既得漢隸醇古之味,復具時代清新之風,方為活隸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