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5|回覆: 0

[講古] 話說天下大勢·三國軍事地理模型

[複製鏈接]
文史宴 發表於 2018-6-15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1-3-1模式的品字模型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從分合的角度,三國時代可以看做1-3-1模式,即東漢-三國-西晉模式。

這個模式下,有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分別為:

190年,董卓亂政,導致東漢崩潰;

220年,曹丕篡漢,開啟三國鼎立;

280年,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

190年到220年,寫的是漢末,講合久必分,對應【三國演義】中前80回;220年到280年,寫的是三國,講分久必合,對應【三國演義】中後40回。

天下大勢

標誌時間

標誌事件

造成影響

1

190

董卓亂政

東漢崩潰

3

220

曹丕篡漢

三國鼎立

1

280

孫皓投降

西晉統一

這就引出來一個問題,為什麼天下三分,而不是二分或四分呢?英雄史觀早有答案:三分是因為出現了三個英雄,所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d103d006f253b385a6470fdc47572bad.png

圖1 品字模型

但是,這種解釋有一個問題。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魏居北,蜀居西,吳居東,像一個品字。西晉統一後不久,天下再次三分,分為:東晉,後趙,成漢三足鼎立,地理格局與魏蜀吳幾乎一模一樣,也呈現品字形狀。這難道是巧合嗎?

667e691004a02caf0d34155ce3d35700.jpg

圖2 魏蜀吳三分圖

2c5f760b4e4ab9903a9f66099ebc187c.jpg

圖3 東晉後趙成漢三分圖

即使英雄史觀能用三個英雄解釋天下三分,似乎也無法解釋兩次三分地理格局相同的現象。於是,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新概念:地緣史觀。地緣本是研究國際政治的一種視角,我借用它來研究歷史,特別是分裂時期,我稱之為地緣史觀。

440ebfdd0ef656e1e79518408e588d71.jpg

圖4 魏晉時期中華大地的三種地形

讓我們回到魏晉時期,站在空中俯瞰中華大地,我們會清晰地看到,中華腹地呈現三種截然不同的地形:北方平原、西南山地、江南水鄉。這三種地形也呈品字形狀,對應到三國時代,魏國占據北方平原,蜀國占據西南山地,吳國占據江南水鄉。

在冷兵器時代,單一兵種統一單一地形相對容易,跨兵種跨地形作戰相對困難。魏蜀吳三國,利用各自的地緣優勢,建立了相應優勢兵種,魏國善騎兵,蜀國善弓兵,吳國善水兵。

三國

占據地形

優勢兵種

北方平原

騎兵

西南山地

弓兵

江南水鄉

水兵

西漢晁錯【言兵事疏】說:『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

北方平原適合騎兵縱橫馳騁,曰得地形;北方人善騎馬、善格鬥,曰卒服習;北方盛產優良戰馬,曰器用利。

西南山地適合弓兵乘高布伏,曰得地形;西南人善爬山、善射箭,曰卒服習;諸葛亮改進弓弩,製造出諸葛連弩,曰器用利。

江南水鄉適合水兵憑江拒守,曰得地形;江南人善游泳、善駕船,曰卒服習;吳將董襲督造樓船,高達五層,曰器用利。

優勢兵種

得地形

卒服習

器用利

魏國騎兵

北方平原

善騎馬、善格鬥

金戈鐵馬

蜀國弓兵

西南山地

善爬山、善射箭

強弓硬弩

吳國水兵

江南水鄉

善游泳、善駕船

高帆大船

綜上所述,地緣史觀認為,地形與兵種的差異是三國時代天下三分並呈品字模型的深層原因。

二、1-11-3-1模式與中字模型

在1-3-1模式中,從190年東漢崩潰到220年三國鼎立為後漢,從220年三國鼎立到280年西晉統一為三國。

曹操、郭嘉、荀彧、關羽、龐統、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呂蒙、董卓、呂布、袁紹這些人都死於220年前,嚴格地說,他們是後漢人,而非三國人。

群雄討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劉備入川、關羽北伐,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也都發生於220年前。嚴格地說,這些是後漢的歷史,而非三國的歷史。

真正精彩的不是三國,而是後漢。因此,在【三國演義】中,寫190年到220年,用了80回;寫220年到280年,只用了40回。

這樣,我們就會發現1-3-1模式忽略了一個問題:東漢崩潰後,中華大地並不是直接形成了三國鼎立,而是經歷了一個群雄割據的局面。品字模型可以解釋三國三足鼎立,但無法解釋後漢群雄割據。

我們選取局面最混亂的196年作為研究對象,這一年有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即:曹操挾持天子,改元建安。

為了便於理解群雄割據的局面,我們從【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說起。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

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

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

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

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誰能當之?』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煮酒論英雄中,劉備一共提名了8位英雄候選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曹操又說真正的英雄只有劉備和他自己。其實他們還忘了一個人,就是獨霸交州的士燮(由於羅貫中的忽略,很多讀者甚至不知道東漢有交州,交州有士燮)。【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虛構的是故事細節,而非天下大勢,從上帝視角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差別很小,歷史上東漢末年成氣候的割據勢力正是這11股。

這樣,我們對1-3-1模式加以補充,變成了1-11-3-1模式。

天下大勢

標誌時間

標誌事件

造成影響

1

190

董卓亂政

東漢崩潰

11

196

曹操挾帝

群雄割據

3

220

曹丕篡漢

三國鼎立

1

280

孫皓投降

西晉統一

從190年董卓亂政開始,割據勢力不斷增加,直到196年達到了十一股,他們弱肉強食,互相兼併,到220年只剩下魏蜀吳三大股,最終,在280年由司馬氏統一天下。

但是,這又引發了一個新問題:為什麼會形成11股割據勢力,而不是10股或12股呢?我們再引入一個新概念:軍事地理單元。軍事地理單元指的是地形上相對封閉,資源上能夠自給自足的地理區域。一旦天下大亂,這種區域易守難攻,錢糧充足,很容易形成割據。

我們仍然從空中俯瞰中華大地,但這次低一些,會發現,漢末三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的軍事地理單元正好有11 個。

bbb2cfb8fea9c973685a933aa8e582b5.jpg

圖5 軍事地理單元

這11 個軍事地理單元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五橫三縱』來概括。

『五橫』指:

一橫:黃河以北的河北。

二橫:黃河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關西、中原、徐州。

三橫:秦嶺淮河以南、大巴山長江以北的漢中、南陽、淮南。

四橫:大巴山長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巴蜀、荊州、江東。

五橫:五嶺以南的嶺南。

『三縱』指:

一縱:位於我國地勢二級階梯的關西、漢中、巴蜀。

二縱:位於我國南北大動脈的河北、中原、南陽、荊州、嶺南。

三縱: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徐州、淮南、江東。

其中,漢中、南陽、淮南較小,而且東西方向無法進行軍事行動,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南北通道。另外,在軍事地理上,最北端的河北只與中原相連,最南端的嶺南只與荊州相連。由此,我們可以把11個軍事地理單元的位置關係簡化一下,得到一個群雄割據時的軍事地理模型,這個模型很像中國的『中』字, 我稱之為中字模型。

08561ec1ac5f97599b742a4c2c03c4a0.jpg

圖6 群雄割據時的中字模型

直到1800年的今天,中國的腹地,仍然依稀可見中字的痕跡:

614d9c508c61e07aad3fdbbbac1d5a3e.jpg

圖7 當代中國城市格局圖

中字模型同樣適用於三足鼎立時期。

曹操192年起兵占據中原,198年奪取徐州,199年奪取南陽、獲得淮南, 207年奪取河北,212年平定關西,11個軍事地理單元中獨占6個。

劉備214年奪取巴蜀,219年奪取漢中,擁有2個軍事地理單元。

孫權200年繼承江東,219年獨占荊州,220年接管嶺南,擁有3個軍事地理單元。

8edf7690206c75e15d8aadc5488c8e7c.jpg

圖8 三足鼎立時的中字模型

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實是一大對二小的局面。由於魏國過於強大,迫使吳蜀兩國長期處於聯盟狀態,三足鼎立可以看成一種特殊形態的南北對峙。從軍事地理單元的角度看,魏國獨占河北、關西、中原、徐州,南陽、淮南6個軍事地理單元;吳蜀兩國一共占有漢中、巴蜀、荊州、江東、嶺南5個軍事地理單元,大體相當。如果不考慮漢中、南陽、淮南3個南北通道,雙方均占有4個軍事地理單元,完全相等。

由此,我們用1-11-3-1模式替代1-3-1模式,用中字模型替代品字模型,深化了地緣史觀對三國時期天下大勢的解釋。

(本文節選自【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