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0|回覆: 1

[醫藥臨床] 桂芍知母湯加減治風濕性關節炎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15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素體氣血虧虛,外受風寒,寒客胞宮;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至,謂之痹症。正氣虧虛是痹症形成的主要病因。【黃帝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痹症的形成是在正氣虧虛的前提下,正虛邪實,風寒濕侵襲機體發而爲痹症。祛風散寒,清熱和營爲治痹症的方法高某,女,42歲。2016年3月12日。訴雙側膝關節腰部疼痛10餘年。刻下症:形寒肢冷,消瘦乏力,腰膝困疼,經期頭痛腹痛,手麻,月經量少,伴有黑色血塊。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沉遲。西醫診斷: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

診斷:痹症(寒凝血瘀,脾腎陽虛)。

方藥:桂芍知母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桂枝10g,白芍10g,知母20g,制川烏3g,制草烏3g,細辛3g,紅花6g,當歸10g,桑枝30g,豨簽草10g。水煎服,1日1劑。10劑。

2016年4月2日二診:膝關節疼痛怕冷減輕,月經量增多,顏色紅,腰酸。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沉細。寒凝血瘀好轉,但肝腎虧虛是主要病因。上方去豨簽草,祛風止痛藥加杜仲、川續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再服21劑。

2017年5月12日三診:仍腰困腿軟,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細。風濕性關節炎後期治療以補氣養血,補腎健脾祛濕兼顧。效不更方,同時加用烏雞白鳳丸補氣養血。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通陽散寒,清熱和營衛之功。肢體關節腫痛,身體消瘦,頭暈氣短,頭昏噁心嘔吐者,下肢水腫,這些症狀均與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相類似,所以凡是具備這些症候者,均可以此方加減治療。應用本方主要的特點之處是要把附子這味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藥靈活應用。附子量要大一些,通常在15~30g左右,需要先煎1小時。配合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散寒除濕止痛,止痛效果會大大加強;在治療痹症時用活血化瘀之桃紅四物湯、丹參、赤芍、雞血藤等,可提高臨床療效;寒濕疼痛加豨簽草、威靈仙、青風藤、秦艽、防風等祛風止痛藥;肝腎不足者加杜仲、川斷、川牛膝、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氣血不足加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當歸等,補氣健脾藥。恢復期用獨活寄生湯氣血同治,兼顧祛風濕、通經絡,扶正固本。(展文國)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桂芍知母湯加減治痹症案析】

本案爲典型風寒濕痹兼脾腎陽虛證,體現了"痹證多虛"的經典理論。患者經年腰膝冷痛、經血夾塊、脈沉遲,顯系寒凝血瘀之象。【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正應此證,而形瘦肢冷、經少色暗,又見【金匱要略】"虛勞諸不足"之候。

首診以桂芍知母湯合桃紅四物,暗合仲景治痹三法:桂枝、二烏溫經散寒,知母、白芍清熱和營,當歸、紅花活血通絡。尤妙在桑枝、豨薟草配伍,既祛風濕又防燥烈傷陰,深得【類證治裁】"治痹當顧陰血"之旨。二診減祛風藥而增杜仲、牛膝,乃遵葉天士"久病入絡,當補肝腎"之訓,標本兼顧之法。

三診脈轉弦細,示肝血未充,可考慮加雞血藤30g、熟地15g,取"治風先治血"之意。若仍見腰困,佐以鹿角霜10g溫督脈,既合【臨證指南】"奇經爲病"治法,又避桂附過燥之弊。此案提示痹證久病必涉三陰,後期調補當重於攻邪,方契"陽氣流通,陰氣無滯"之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