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9|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骨氣,是人格的硬度

[複製鏈接]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16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國時代的孟子對君子氣節的定義被奉為經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骨氣,是人格的硬度。有了骨氣,就有一種氣勢,腐蝕近不了身、誘惑入不了心。當然,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古人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至今都值得我們學習的。

骨氣,是人格的硬度。

骨氣,是人格的硬度。

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60多斤)。一天,上級派督郵來督察。為人驕橫的督郵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這區區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

有骨氣的人有所不為,『不為五斗米折腰』,自食其力,不願意低三下四地去求人,更不會不擇手段地攫取地位與財富,而是堅守自己的信念,安貧樂道,在堅持自己的信念中享受人生的歡樂。

方孝孺被誅滅『十族』

明朝方孝儒曾經是惠帝朱允文的下屬,後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起兵將惠帝擊敗後把方孝儒擒獲。朱棣讓方孝儒替他做事,芳孝儒認為一臣不侍兩殿君主,如要繼續替成祖做事對他來說是一種污辱,故不從。明成祖威脅他道:『你不怕被滅九祖嗎?』方孝儒回答說:『再滅十族又如何?』於是,明成祖用筆寫上了『滅十族』。包括方孝儒的朋友和學生一起誅滅。

不受嗟來之食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着臉,無力地拖着腳步走來。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湯,說道:『喂!來吃!』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着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饑民終究沒有吃,最後餓死了...這就是『不受嗟來之食』的典故。

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在家鄉召集義軍,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裡,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徐悲鴻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徐悲鴻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徐悲鴻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傲氣之人,常常表現得盛氣凌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傲慢是他的表情,輕視是他的做派。傲氣的人缺少修養和教養,孤芳自賞,不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現實中不是人人都有骨氣的。有的人面對權勢極盡投機鑽營之能事,阿諛逢迎、低三下四,甚至奴顏婢膝,像藤蔓一樣,依附高枝而攀爬,挺不起自己的身軀;有的人面對名利無所不用其極,花言巧語、坑蒙拐騙、明爭暗鬥,甚至放棄做人的尊嚴、做事的底線等等。所以有骨氣,實在難能可貴。

有骨氣,實在難能可貴。

有骨氣,實在難能可貴。

沙坡 發表於 2025-3-25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骨氣之當代詮釋】

孟子所言"大丈夫"三境,實為士人立身之本。陶潛棄官、方孝孺拒詔,皆以性命護持道統,此非迂闊,實乃以血肉鑄就精神長城。

今人論骨氣,不必盡效古人死節,然當守其內核:一曰有所不為,拒腐蝕而保清正;二曰有所必為,持真理而抗威權。骨氣非固執,乃在濁世中存其赤子之心,於利誘前守其志節之剛。

當代骨氣,體現在拒絕同流合污的職場操守,捍衛真理的學術勇氣,乃至平凡人面對不公時的仗義執言。此非高懸的道德標尺,實為每個人人格的基準線。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4-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骨氣之當代詮釋】

骨氣作為人格硬度的體現,實為中華士人精神之脊梁。孟子所言"大丈夫"三境,非僅戰國之準則,實為貫穿古今的人格標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之事,表面是拒拜督郵的個體選擇,深層則是士人"守道不辱"的精神實踐。【周易·困卦】有云:"君子以致命遂志",陶公解印歸田,恰是對"致命遂志"的最佳詮釋——以肉體之困頓成全精神之自由。

方孝孺"誅十族"之烈,尤顯骨氣的悲劇性光輝。其寧舍九族而守君臣之義,雖在當代視角下或有爭議,然其中"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正是【禮記·儒行】"可殺而不可奪其守"的極端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古人骨氣多表現為剛烈外顯之舉,而當代骨氣更需"和而不同"的智慧。如王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今日之骨氣未必是血濺朝堂的壯烈,而可能是十年冷凳守學術之真,是商海沉浮持誠信之本。

骨氣的現代表達,當如【論語】"泰而不驕"之境:既有"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定力,亦需"知和而和"的變通。真正的硬度不在對抗之形,而在持守之神,此乃國學精髓與現代價值之融會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