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中,因人廢書、因事廢書的現象是比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在他身後的700多年中,他的聲譽一直受到損毀,他的書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貶低與忽視。他的歷史貢獻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於趙孟頫出仕於元朝,成爲貳臣。
傅山行書條幅
傅山行書條幅 與唐朝顏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黃道周相比,趙孟頫的行爲自然就屬於『變節事敵,猥瑣無骨』了,他的書法自然就受到了牽連,明代書法理論家項穆評其書曰: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研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清代馮班也說:趙書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比較能夠歷史地、發展地評價趙孟頫的書法的人,傅山晚年的評語還算公允的。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在青年時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然而在清勝明亡以後,傅山的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變得對事敵的趙孟頫極爲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爲。他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是說,因爲鄙視其人,進而鄙視其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以人廢書的觀點。然而,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鞏固,康乾盛世的逐漸形成,目睹了社會逐步穩定與繁榮,對比晚明時期的混亂與腐朽,不能不讓傅山重新思考。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在【秉燭】一詩中這樣寫到: 『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 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 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詩中用『足奇、非常』這些詞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之情,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其原因也許是因爲清朝統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一位知識分子——文化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的艱難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趙孟頫【赤壁賦】
趙孟頫【赤壁賦】 不管怎麼說,這時的傅山也許才領悟到趙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寄託於手中的管筆之上,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在這首詩中,傅山還是公正地認可了趙孟頫夫婦高超的藝術成就,也包含著傅山對明亡大勢的認可,是對漢文化薪火相傳的深刻理解。相對於一個搖搖欲墜的腐敗前朝,國泰民安對於老百姓來說更重要。 趙孟頫,雖然在元朝官至一品,位置顯赫。但是,他的人生是屬於悲劇的。伴隨他一生痛苦的,不在於懷才不遇,而在於他的內心的自責與愧疚。無時無刻擠壓在他心頭的巨石,不是別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規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貳主的所爲,是與這個規範截然相悖的,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這條鞭子的抽打。心靈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這又與何人去說?
『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
趙孟頫在33歲時,在元朝的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接見了他,年輕的趙孟頫熱血沸騰,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於是便表示:『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歲的時,入京四年的他寫下了『誤落塵網中,四度京華春』的詩句。其後,他作『罪出』詩一首,他心中的悲傷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在山爲遠志,出山爲小草 古語己云然,見事苦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墜塵網,婉轉受纏繞。 昔爲海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嘆誰復顧,毛羽日催槁。』 在這首詩中,趙孟頫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是十分明顯的,這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向人說出,於是乎他攜妻管道升作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了,他只能夠從佛教中求得解脫了。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他只能夠在詩中感慨人世艱難了。他還作了一首詩: 『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 惟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 此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能夠心摹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已經成爲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託了。元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趙孟頫藉口自己多病,終於返回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寄情山水,頗感自在。然而,當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禁悲從中來,又作詩一首: 『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 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牙齒和頭髮都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除了書畫尚可聊以自慰以外,其他一事無成,他感到慚愧無比。他的夫人管道升填詞勸他: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 1322年,趙孟頫無疾而終,享年69歲。其書法文雅秀潤是前無古人的,後人稱其書法:『肉不沒骨,筋不外透。雖姿媚溢發,而波瀾老成。譬之豐肌玉環,作霓裳舞,惟不心醉。』趙書是秀潤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氣格之美一樣,是無以倫比的。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蒙古大軍征服了南宋,而趙孟頫則以優秀的漢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孫,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對於這樣一位嘔心瀝血,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極致的人,人們還能夠苟求什麼呢? 可能傅山也如此這般地了解到趙孟頫的心理歷程之故,或許他了解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悟,理解了趙孟頫。因此他才發出由衷的感嘆來。才會『秉燭起長嘆,』才會想『其人』想得到了『斷腸』的地步。才會認爲趙書『足奇』,甚至連管道升也是『非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