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9|回覆: 2

[中醫理論] 亞健康是騙人的?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19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亞健康是個筐,搞不清楚的就往裏裝

談到健康養生問題,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詞,亞健康。這個詞流傳廣泛,老百姓在說,專家學者在說,甚至世界衛生組織都在說,還公佈了一些亞健康的標準。其實要我說,這個含混不清的『亞健康』提法,實在害人不淺。

什麼是亞健康?頭暈、失眠被說成是亞健康;疲倦、乏力被說成亞健康;記憶力減退,思維遲緩被說成亞健康;心悸胸悶、怕冷怕熱,甚至性功能減退,都被說成亞健康。

亞健康是個筐,搞不清楚的就往裏裝。

亞健康是個筐,搞不清楚的就往裏裝。

有人把這種現象總結成了一句順口溜:亞健康是個筐,搞不清楚的就往裏裝。

西醫學診斷,是在組織器官、血液產生嚴重病變時,才能診斷出來的方法,而當疾病沒達到特定程度,還處於早期症狀時,西醫則不能完全確診。這時候,西醫就把『亞健康』三個字,作為掩飾西醫學不足的一個藉口。

舉個例子。有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冠心病,什麼是冠心病呢?就是給您心臟供血的動脈血管(醫學上稱之為冠狀動脈)堵塞了,當堵到70%左右時,您就不舒服了,就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等症狀。這時您會趕緊到醫院看醫生,醫生給您一檢查,發現您的冠狀動脈血管已經堵了70%左右了。就給您寫下了一個診斷,即冠心病。

不能確診的病,就統稱亞健康,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不能確診的病,就統稱亞健康,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請問,是醫生給你診斷時,您的冠脈血管一下子就堵到了70%嗎?當然不是了。這要經過您幾十年的『努力』才能實現。您的血管可能在您10幾歲時就開始堵塞了。當血管堵到40%時,您有感覺嗎?您平時什麼感覺都沒有,充其量是乾重活時,可能會出現胸悶和容易疲勞的表現。

那麼,血管堵到40%時您有沒有病?您當然有病,但在這一階段,雖然有病,卻沒什麼感覺。您的血管一點都沒有堵時,是100%健康的狀態,而當堵到70%時,您就有感覺有症狀了,這之間的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

不能確診的病,就統稱亞健康,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中醫學是診斷亞健康的一個好方法,在臟腑器官沒有產生嚴重病變時,就可以進行診斷調理,從而阻斷疾病的發展。

人體沒有亞健康,沒有疑難雜症,這是醫學診斷技術的嚴重不足。

人體沒有亞健康,沒有疑難雜症,這是醫學診斷技術的嚴重不足。

應該說,人體沒有亞健康,沒有疑難雜症,這是醫學診斷技術的嚴重不足。而高氏新醫學,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用高氏體型疾病診斷學,不僅能診斷出早期症狀,還能預測出人體未來會生哪些病。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專欄中會來專門談。

總之,亞健康症狀,不應該叫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而應該直接叫:疾病早期,或者叫『疾病的非臨床階段』。

很多時候,醫生在面對無法確診或無法處理的疾病時,就會跟病人說:你沒有病,放寬心,注意調理下就行了,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因為這個病在你身上,沒有在他的身上,加重了又不會傷害他。如果這個病在他身上,你看他慌不慌。

為什麼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後,各種病就出來了?我告訴大家,其實並不是年紀大了突然生病了,是這些病已經在你身上潛伏了幾十年,而疾病早期被籠統地歸納為『亞健康』,你也有我也有,似乎人人都有亞健康症狀,於是也就不以為然,繼續作了。

多數人都誤會了營養

我們最近的專欄都在討論飲食與疾病的關係,說到『作』,我想在此討論一件很容易被大家誤解的事:什麼是營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將『高蛋白、高脂肪、高熱能』的食物叫做營養,比如牛奶、雞蛋、大豆、堅果、羊肉湯等等。為何這些食物會被普遍當成營養食物呢?因為在過去飲食生活困苦時代,一部分人將這些稀少的食物吃後身體就健康了。

天天牛奶雞蛋,吃肉喝湯,我們還是要生病?

天天牛奶雞蛋,吃肉喝湯,我們還是要生病?

但大家想想,為什麼現在生活中這些食物這麼充足,天天牛奶雞蛋,吃肉喝湯,我們還是要生病?在我們小時候,身邊老人多數是老死的,無疾而終,現在呢,多數是病死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將這些『三高食物』當做營養呢?八十年代有句俗語:吃得好,死得早啊。

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高級營養,也沒有低級營養,關鍵在於你的身體需要什麼食物,身體所需的食物就是營養,不需要的,就不是營養。然而幾乎所有人都在犯一個錯誤:

我們身體需要營養,我們身體的營養不足。

我前不久在成都為一對退休老夫妻診病,老太太看完了,輪到丈夫時,我發現他已經說不清楚話了,眼神呆滯,動作遲緩,只能由老太太代為陳述,她說丈夫有糖尿病,高血壓,前不久得了腦梗,簡直全身是病了。

少吃那些看起來營養高的食物!

少吃那些看起來營養高的食物!

我為他開了調理方後,老太太問,丈夫病後,兒女們買了蟲草、靈芝等補品,想讓父親補一補,問能不能吃?我趕緊制止她,三高、心腦血管病,本來就是吃出來的富貴病,還要給他補,那豈不是火上澆油嗎?

老夫妻倆聽我一說,慌了,連忙問,那該吃啥?我回覆說,多吃粗糧,多吃蔬菜,少吃那些看起來營養高的食物!然後又特別推薦了一種食材:蓮藕。蓮藕可以通血管,含糖低,富含膳食纖維,對三高人群和心腦血管病人都很好。

誰說青菜蘿蔔就不是補品呢?

誰說青菜蘿蔔就不是補品呢?

生活中,多少人犯這對老夫妻一樣的錯呢?一到冬季,就各種滋補,各種燉湯,平日裏也是家中常備名貴滋補品,結果越補身體越差。

誰說青菜蘿蔔就不是補品呢?對物質豐厚、天天糾結吃什麼的現代人來說,清水煮白菜恐怕比一碗蟲草燉雞湯更好呢!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4-2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亞健康"之名實:論中醫未病先防的現代價值】

亞健康概念之爭,實為中西醫認知範式差異的體現。西醫學以病理形態學為診斷金標準,而中醫學則以"上工治未病"為核心理念。二者並非對立,實乃互補。

一、亞健康非偽概念,乃醫學認知局限
【黃帝內經】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亞健康狀態正對應中醫"未病"範疇。西醫診斷依賴量化指標,當器質性病變未達臨界值時,確難確診。然【難經】早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傳變理論,說明疾病存在漸進過程。現代研究顯示,70%冠心病患者在確診前已有十年以上血管內皮損傷,此即中醫所謂"未病"階段。

二、中醫診斷學優勢在於動態把握
【傷寒論】創立六經辨證體系,通過"但見一證便是"的診察原則,能在功能失調階段捕捉病機。如心悸胸悶屬胸痹輕症,失眠多夢為心腎不交之兆,此皆西醫難確診卻屬中醫明確病候。王叔和【脈經】更載有24種病理脈象,可在器質病變前發現氣血異常。

三、體質辨證彌補現代醫學盲區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開創體質學說,現代中醫發展出九種體質分類。臨床研究表明,氣虛體質者冠心病發病率是平和體質的3.2倍,痰濕體質高血壓風險增加4.7倍。這種"病前診斷"恰是中醫預防醫學的精髓,與所謂"掩飾不足"有本質區別。

四、名實之辨當回歸醫學本質
建議以"疾病萌芽期"替代模糊的亞健康概念。正如張仲景所言:"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疲勞、代謝紊亂等,實為陰陽失衡的早期表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發現,通過四診合參,可在糖尿病確診前5-8年發現脾癉病機。

結語:
亞健康爭議折射出現代醫學的認知困境。中醫"治未病"思想與辨證論治體系,為疾病預防提供了獨特路徑。與其爭論概念真偽,不如整合中西醫優勢:用西醫指標排除器質病變,以中醫辨證調理功能狀態。如此,方不失"上醫醫國"之古訓,亦合現代精準醫學之潮流。

(全文798字)
鄭豐 發表於 2025-4-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亞健康"之名相,溯中西醫學之本源】

"亞健康"概念之爭議,實為中西醫理論體系差異之縮影。愚見以為,此論題當從三方面剖判:名相之辨、醫理之析、診治之道。

一、名相之辨:概念溯源
"亞健康"一詞確非古典醫籍所載,乃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世紀後期提出的階段性概念。考其本義,原指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第三狀態",然其界定標準確有模糊之嫌。【黃帝內經】早有"上工治未病"之論,將人體狀態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階,與今之亞健康說有相通處。然中醫診斷必依"四診八綱",非如今人僅憑主觀症狀便妄斷"亞健康"。

二、醫理之析:中西異同
西醫診斷倚重客觀指標,當器質性病變未達標準時,往往難以定性。此非醫學之過,實為認知體系不同。觀【傷寒論】辨太陽病提綱"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即在器質病變未顯時,已能據功能異常斷證。中醫所謂"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恰能解釋現代人常見的疲勞、失眠等症狀,此非"筐"之謬,實為認知維度不同。

三、診治之道:標本之辨
今人詬病"亞健康"概念,實因商業炒作致其內涵泛化。然細究之,中醫"治未病"體系早有應對:一則"恬淡虛無"的養生之道,二則"辨證論治"的調理之法。如【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對於現代常見的"慢性疲勞綜合症",中醫從肝鬱脾虛論治每獲良效,此非模糊診斷,實為整體觀照。

結語:
"亞健康"之爭,本質是醫學範式之爭。西醫重形質,中醫重氣化,各有所長。與其糾纏概念真偽,不如取法【中庸】"執兩用中"之智:西醫精確診斷可防微杜漸,中醫整體調理能燮理陰陽。所謂"早期疾病"之說,不過名詞之異,關鍵在能否建立有效的干預體系。學者當以開放心態融會中西,方為健康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