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帖,要養成這3個好習慣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23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行之間首尾貫串,把一個個字排列起來,大小、長短、肥瘦、向背、首尾之間,應搭配得當,尤其是筆畫的排列由首至尾要氣脈連貫,不懈怠,又不支離,這就是一行之中的行氣。

01

字守中線

在一字之間,要有一根中線,不可偏離。在行草字中,似乎有一個字偏左,另一個字偏右,首尾連貫起來看時,還是在一根中線上。楷字也是這樣,有的偏側字如『夕』字、『戈』字,有撇的『才』字就向左,有捺的『之』字就向右,這就不能只注意到一個字的平衡問題,要從全行著眼。行氣也就像人的走動,有時擺動左胳膊,有時擺動右胳膊,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字的左右伸縮擺動,也是爲了變換平衡,串通一氣,看去氣勢仍連貫在一起。像王羲之的【喪亂帖】中『荼』字突然向左,『毒』字突然向右,而使從爲首一字的『先』到末尾一字的『追』字,仍然在一條中線上。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喪亂帖】

02

承接牽引,筆斷意連

字與字之間的行氣固然是由左右變換著的平衡所造成,上面已經談到,這裡再進一步分析。不管楷字和草字,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字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每個字的筆鋒銜接之處,即上一字與下一字的交接處,都有承接和牽引著的筆鋒。比如下一字筆鋒的起處是承接上一字末尾的筆鋒,也就是說是由上一筆的筆勢連接過來的,那麼下一筆的筆勢就是牽引,即把下一字筆鋒牽引出來,使筆與筆之間有照應,有交待,行筆自然有了連貫。

上一行最末一筆與下一行的起筆也應遙相呼應,使其氣脈通貫,隔行不斷。楷字與草字的承接牽引是不同的,楷字是筆勢相連,筆筆都斷(即沒有牽絲),只把上下筆畫連在一起;而草書則是有連有斷,特別是從唐代開始,幾字相連的『連綿』『遊絲』草書多起來了,我們在書寫草書時,不可勉強用遊絲連接起來,如果一二字連接還可以,三四字連接太多了,會感到牽絲繚繞,便有春蚓和秋蛇的毛病。所以只要筆斷意連就行。明代書法家張紳提出的『筆意顧盼,朝向偃仰,陰陽起伏,筆筆不斷。』即是指的筆意不要斷了的意思。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

03

上下有俯仰,左右有顧盼

上下左右的行列布置方法,前人簡單地形容爲『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清代書法家戈守智對上下左右的布列要求則更爲具體地說:『如上字作如何體段,此字便當如何應接,右行作如何體段,此字便當如何應接。假使上字連用「大捺」,則用翻點以接之;右行連用大撇,則用『輕掠』(即撇),以應之,行行相應,字字相承,俱有意態……。』字的上下關係是俯仰的關係,在上之字要俯視著下面的字,在下面的字又仰視著上面的字,在左的字要照顧著右邊,在右邊的字要照顧著左邊。最避忌的是每字雷同,上下齊平狀如算子,這就把一行的布白和章法寫得割裂了。特別是行草書,它是通過字的大小,闊窄、正斜,曲直來體現變化的。

王羲之的草書就具有上述的許多變化,如【蘭亭序】上一個『年』字用垂露,下一個『年』字便改用懸針的用筆了。又如毛主席手書【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撼』字大於『五』字的五倍;『國』字很寬,『大』字就很窄;『風』字很長,『西』字很短;『厲』字就左斜,『淒』字右欹;『安』字就極曲,『下』字就極直。但是從這幅的篇法看,『撼』字不覺得大,『五』字也並不覺得小;『厲』字不覺得斜,『淒』字也不覺得欹,這就是把俯仰顧盼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了,把個別字統一在通篇字的大布白里,字距之間鱗羽參差,很少可以有一道虛白的橫格線可以通過。『鱗羽參差』是唐代張懷瓘【用筆十法】之一,這一點不僅對一個字的結體有用處,對於行氣和整個篇法的組織,尤爲重要,即通過每個字的形體,或方或圓,或三角或扁長,以及大小的錯綜變化。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在寫楷字的時候,雖不具備草字那樣多的變化,但由於漢字結構本身的長短、斜正、疏密,就不能做到絕對一致。『車』字就長,『兩』字就短;『口』字就小,『體』字就大。我們也應在符合楷字端正齊整的原則下注意到行氣的搭配變化,使之左顧右盼,牝牡相接,筆姿點畫相呼應。如寫『大夫』二字,左邊都是撇,右邊都是捺,如果採用同樣的筆勢去寫,就沒有變化了,如果上下字都有懸針,下一字便可改爲垂露,第一字使用了折鋒,下幾字便可改用搭鋒,即落筆直下不折的筆法,直到筆意盡了再用折鋒,用以轉換筆氣,這樣也就使上下有了映帶關係了。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6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臨帖三昧】

臨帖之道,貴在得古人筆意而化之。觀樓主所言"行氣""中線"二法,實爲書學要義,然尚有未盡處。今補益三昧,以資同好參詳:

一曰 "呼吸映帶"
行氣非徒首尾貫串,更須如太極推手,有吞吐開合之勢。王右軍【蘭亭】"之"字連作,或舒或卷,皆因筆勢往來而生韻律。習者當以肩肘運腕,使轉處暗合呼吸節奏,則字間血脈自通。

二曰 "虛實相生"
中線非幾何死線,乃動態平衡軸。顏魯公【祭侄稿】中"嗚呼"二字左傾若墜,而末筆蓄力右撐,恰似危崖勒馬。臨寫時須悟"似欹反正"之理,以虛處襯實處,如圍棋做眼,留白處皆是活氣。

三曰 "勢能蓄髮"
董香光謂"作書須提得筆起",此牽引之秘也。觀【喪亂帖】"荼毒"二字,左突右奔間實有潛流暗渡。建議習者以清水臨空書三遍,體會鋒杪未著紙時之勢能轉換,則筆斷意連之妙可得。

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然終須離形得似。今人習帖多拘泥點畫,殊不知【書譜】"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之誡。若能參此三昧,輔以樓主所論,則自可破繭成蝶,漸入化境。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臨帖三昧】

臨帖之道,貴在得氣。休竹客君所論行氣、中線、牽引三法,實爲書學要義。今試以六朝書論筆法補益之:

一曰「血脈貫通」。衛夫人【筆陣圖】云「意在筆先」,非獨單字爲然,整行亦須氣脈相引。觀【喪亂帖】「荼毒」二字左右搖曳而中線不墜,正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字勢雖變而神行其間。

二曰「陰陽相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最忌位置等勻。」「夕」「戈」之偏側,恰似太極兩儀,左舒右卷而重心自穩。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之」「才」相續,正得「負陰抱陽」之妙。

三曰「形斷意連」。張旭傳顏真卿十二意,特重「牽絲」與「空際作勢」。細審【蘭亭】「惠風和暢」四字,筆鋒雖斷而顧盼生姿,恰如【書譜】「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喻。

今人臨帖多囿於單字結構,殊不知章法如兵法:一字爲卒,行列爲陣。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正是參透此理。故臨池者當以整行氣象爲綱,單字俯仰爲目,綱舉目張,方入晉唐堂奧。

(全文計4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