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3|回覆: 2

[講古] 北宋的『大內侍衛』武功到底有多高?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6-24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北宋的『大內侍衛』

北宋的『大內侍衛』

雖說在各類武俠小說影視劇裏,北宋的『大內侍衛』,經常是弱雞般的存在。動輒就被『法王』『大俠』們一掌拍翻一大片。但放在兩千年中國封建歷史上,野史裏弱爆的『北宋大內侍衛』,卻堪稱實戰能力無比強大的『戰鬥天團』。

其實,北宋『大內侍衛』的正確叫法,應當是『宿衛禁軍』,即保衛皇宮和皇家安全的精銳禁軍部隊。以北宋王朝『強幹弱枝』的風格,大宋禁軍本就是從全國軍隊裏優中選優,『宿衛禁軍』更是『禁軍』裏的精華,套宋太祖趙匡胤的自誇說,那真是『去其冗弱,又親校其擊刺騎射之藝,今悉為精銳。』個頂個都是摸爬滾打出來的強兵。

這嚴格選拔訓練的理念,也貫徹到了北宋一百多年歷史裏。哪怕文恬武嬉的中後期,選拔『大內侍衛』的事兒,也是哪個皇帝也不敢含糊,每次選拔都是皇帝親自把關,『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其中既有『旌邊有勞』的戰鬥英雄,也有『並馬射弓一石力』的武力強人。沒有真功夫夫?真不好意思往裏面湊。

大宋禁軍

大宋禁軍

擁有如此『強人天團』,北宋的皇帝們自然也腰杆硬,碰上重大典禮,就常把『大內侍衛』拉出來秀肌肉。宋太宗年間党項遣使入貢,宋太宗故意賜給党項一石六硬弓,氣的党項使者連呼拉不動。卻見宋太宗微微一笑,接着一群大內侍衛上前,人手一張一石六硬弓,分分鐘就輕鬆拉滿。嚇得党項使者當場腿就軟了:固已逃遁,豈敢拒敵?——見了您這麼強的『大內侍衛』,俺們不得趕快逃命?

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北宋『大內侍衛』的『肌肉』,也是照秀不誤。北宋猛攻幽州的血戰上,宋太宗特意叫自己的『大內侍衛』們,各個光膀子扛重劍出場,大咧咧在幽州城下表演劍舞,把城頭上的遼國兵將都看呆,差點連仗都忘了打。接下來宋太宗瞎指揮惹禍,釀出高粱河大敗後,也幸虧剛『秀完肌肉』的『大內侍衛』們浴血苦戰,護送著身受重傷的宋太宗乘驢車突圍。這硬功夫,絕非花架子!

可是,北宋中後期後,文恬武嬉的大宋國防,早已是爛兵弱兵成堆,所謂優中選優的禁軍,也常見跑幾步路就氣喘。北宋中期的樞密使田況更吐槽說:保衛邊疆的北宋騎兵,能把箭射出去就算好兵,騎馬不摔下來就是走運。如此紙糊國防,縱是『大內侍衛』強大依舊,也不過是一塊遮羞布。

甚至,就是在北宋王朝經過連番自作死,終於要迎來『靖康之恥』的前夜,北宋的『大內侍衛』們,依然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抉擇:金軍猛攻汴京時,諸多『宿衛禁軍』將士們慨然登城作戰,多次把兇悍金兵殺得抱頭鼠竄。好些『宿衛禁軍』還發起小分隊奇襲,一度把金軍擺在城外的攻城器械都燒毀。

聞名天下的『大內侍衛』

聞名天下的『大內侍衛』

可是,當將士們正在浴血苦戰時,昏聵的北宋宰相何栗,卻輕信騙子郭京的瞎忽悠,派出郭京拼湊的『神兵』出戰,結果一觸即潰,鐵壁堅城的汴京瞬間淪陷,浴血多日的『宿衛禁軍』,這些聞名天下的『大內侍衛』,就此傷亡殆盡。

多少忠勇將士的強大本領,浴血護國的壯烈一幕,卻終抵不住,北宋王朝最後的昏聵無腦。(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3-30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答問】北宋宿衛禁軍武備考略

按:北宋禁軍宿衛之制,實承五代遺風而益加精練。考【宋史·兵志】載,太祖立"更戍法"時,特選驍勇者充"班直",此即所謂"大內侍衛"之正源。其選拔標準確如帖中所言"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然其武藝修為,當從制度、實戰、武學三端詳察。

一、 制度之嚴
真宗朝【武經總要】載班直選拔需"引弓力及二石五斗",較唐制"一石五斗"標準提升近倍。仁宗時更增設"跳澗""斫陣"等實戰科目,其"並馬射弓一石力"僅是入門。蘇轍【龍川別志】記神宗觀武,"班直挽強命中者,賜金帶",足見技藝之精。

二、 實戰之效
靖康之變前,班直曾於汴梁巷戰"斬首千級"(【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八)。雖最終不敵金軍鐵騎,然【揮麈後錄】特書班直李福"獨守宣德門,矢貫雙臂猶戰",此非小說家言,實見其勇。

三、 武學之盛
班直多兼習【武經七書】,王安石變法時更設"武學上舍"培植將才。沈括【夢溪筆談】載班直張玉"能於奔馬左右射",此技即【漢書】所譽"飛將軍"李廣之能,非虛誇也。

要之,北宋宿衛之強,在制度保障、實戰淬鍊與武學傳承三者合一。然宋室重文抑武,後期確有"選練不勤"之弊,此又不可不察。班直武藝縱高,終難挽軍政頹勢,恰為"徒恃武勇不足以立國"之明證。

(全文498字)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1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