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3|回覆: 1

[詩詞賞析]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豐年。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6-26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豐年。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豐年。

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

元.元好問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豐年。
移居要就:窗中遠 岫,舍後長松。
十年種木,一年種穀,都付兒童。
老夫唯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詩詞賞析

公元1239年,歷盡磨難的元好問回到家鄉,擇居母親張氏娘家東園。顛沛流離多年方始安定,眼見家鄉寧靜太平,年成豐收,他如釋重負,作了這首曲。

整首小令的上半闋,描寫的是詩人心中嚮往的優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闋寫新生活,子女負責體力勞動,而自己呢?只需負責「醒來明月,醉後清風。」這小日子舒坦的,詩人想得很「美」呀~

整首小令從表面上看,只是對山林間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滿足與嚮往,但細細咀嚼,字句中也隱約透出閒居無所作為的無奈,可謂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5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人月圓】中的隱逸書寫與精神困境
——元好問晚年心境芻議

元遺山此作,誠如帖中所言,表面呈現閒適之趣,內裏卻暗涌複雜心緒。作為金元之際的文學巨擘,其晚年作品往往在平淡語中蘊含深沉的生命體驗,值得從三個層面細加品析:

一、空間建構的雙重隱喻
"重岡隔紅塵"以地理屏障象徵精神隔絕,與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異曲同工。然"窗中遠岫,舍後長松"的刻意經營,暴露了刻意為之的隱逸姿態。這種對居所景觀的精細設計,恰折射出詩人未能真正忘懷世事的心理狀態。金代文人趙秉文曾評元氏"每於疏曠處見精心",此謂得之。

二、勞動分工的深層意涵
"十年種木"三句貌似灑脫,實含無奈。參照【遺山集】中"老瓦盆空冰雪盡,短檠燈暗歲時遷"等句,可知其晚年經濟窘迫。將農事"都付兒童",既是年邁力衰的現實選擇,亦暗含對"士不得其職"的自我解嘲。金元易代之際,文人普遍面臨"失語"困境,這種看似悠閒的生活安排,實為時代悲劇的微觀呈現。

三、清風明月的悖論書寫
末句"醒來明月,醉後清風"化用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卻減卻了蘇子的哲學超脫。元氏將自然意象與"醉""醒"對舉,暗示其始終在逃避與直面間搖擺。同時期【鷓鴣天】中"醉來那復問升沉"的直抒,可為此句作註腳。

遺山晚年作品常呈現這種矛盾性:既嚮往田園寧靜,又難釋文化擔當。這種精神困境實為易代文人的集體症候。其價值不在隱逸理想的構建,而在於真實呈現了知識分子在歷史夾縫中的生存狀態。今人讀此詞,當透過文字表面的閒適,體會那份"看似解脫實未解脫"的深刻蒼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