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4|回覆: 3

[中國正能量] 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是它!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8-6-27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愛孩子,並不是嘴上說的那樣簡單。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

文 | 語不惜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原標題爲【父母最傷孩子的8種行爲,這個居然排第一 】,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你看看人家孩子!」

「你看看人家孩子!」

送女兒上鋼琴課,遇上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大聲訓斥。

「人家都會彈,爲什麼你不會?」

小女孩垂著頭,低聲回了一句:

「那你怎麼不讓他叫你媽媽!」

孩子雖然表面平靜,但我想她一定很傷心

孩子雖然表面平靜,但我想她一定很傷心

這位媽媽被氣得直剁腳,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孩子雖然表面平靜,但我想她一定很傷心。明知道媽媽會更生氣,但還是選擇「還擊」。她可能無意識地在模仿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並不一定是愛。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爲,可能會傷到孩子。

明知道媽媽會更生氣,但還是選擇「還擊」。

明知道媽媽會更生氣,但還是選擇「還擊」。

1

夫妻互相拆台
作家「打盹的下午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經常互相挖苦,當著孩子的面,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爸爸嫌棄媽媽讀的是「野雞大學」,媽媽嘲諷爸爸雖然是學霸,但「薪水」對不起「學霸」兩個字。

有一天,孩子對著要查檢作業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你就別檢查了,我怕你會算錯。」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吵得面紅耳赤,互相詆毀、拆台,甚至大打出手,不但會引起孩子的恐懼,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變得不尊重父母。更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擇偶觀。

夫妻溝通,請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孩子面前不詆毀伴侶,是爲人父母的一種修養。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 ...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 ...

2

嘮叨是把小刀子

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點讚最高的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或許你會說:嘮叨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但一定要謹記,過度嘮叨可能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在孩子面前不詆毀伴侶,是爲人父母的一種修養。

在孩子面前不詆毀伴侶,是爲人父母的一種修養。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爲了逃避壓力,孩子會產生牴觸情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拒絕或牴觸父母的嘮叨。

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

父母與其嘮叨,不如採取「少說、多聽、多行動」的策略,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3

親子邊界意識模糊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於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視頻打遊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後來,育兒師發現: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通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說,正是父母的這一行爲,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他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泄,便內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絡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會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親子邊界意識模糊

親子邊界意識模糊

4

河東獅吼

有位朋友對我說:「孩子真是親生的啊,上一秒剛吼完他,下一秒就撲進我懷裡說,媽媽我愛你。」

聽了這話,我並不爲朋友感到高興,而是有些擔心那個經常被吼的孩子。

或許你會說:

「我做不到啊!」

「我控制不了自己呀!」

「沒辦法,只有發火,孩子才會聽話!」

但你有沒有想過,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他會委曲求全地討好你,他會沒有任何條件地原諒你,他從不計較你對他曾經的惡劣態度。

那是因爲他在用這種方式愛著你。

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無條件。而我們呢?是否附加了條件?

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的孩子,吼孩子,其實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想想這一點,或許就釋懷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對於「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學會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和他交流,情緒平穩地降低聲調,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趾高氣揚地「吼」他們。

相對於「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相對於「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5

無原則的妥協

很多家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和孩子提前說好:逛商場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看電視一次只能看半小時。

但,往往又架不住孩子的死纏爛打。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妥協了,玩具買了一個又一個,看電視時間延長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的妥協,只會讓孩子認爲規則不重要,讓他們誤以爲所有規則都是可以隨意踐踏的。

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不要急著和孩子去爭辯,可以在事後等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

6

讓孩子聽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個自我認同感非常低的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別人,哪怕這個人自己壓根不喜歡。

讓孩子成爲孩子,允許他們任性,允許他們說「不」,賦予孩子選擇權。父母應該停下來,認真聆聽一下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7

說話不算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爲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

生活中,家長有時候會很不走心地許諾孩子:看一場電影,送一個玩具,玩一次遊樂場。

也許你只當這是哄孩子的一個策略,卻不知道孩子已經走了心。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答應孩子的事情,要盡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請和孩子說明原因,並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8

手機不離身

有人說,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不是打罵不是離婚,而是手機。

父母玩手機的行爲,不但威脅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傷害到了親子關係。

一位美國小學教師給她的二年級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是:你最不喜歡的發明是什麼,爲什麼不喜歡?

其中有4名孩子寫到:希望手機從未被發明過,因爲他們的父母對手機太過依賴。

手機是親情殺手!

手機是親情殺手!

前幾天,四川一位10歲小學生也在作文中寫到:手機是親情殺手!

「爸媽寧願在網上和不認識的人聊天,也不願意放下手機面對面聊天。真是「父愛如山」,在電腦面前就像山一樣雷打不動。」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時候,孩子也能爲父母指明方向。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時候,孩子也能爲父母指明方向。

是啊,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一個全心全意的陪伴。別再讓手機,成爲親子關係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時候,孩子也能爲父母指明方向。

我們做大人已經太久了,已經忘記了做孩子時候的樣子。

趁著孩子還小,趁一切還來得及,停下來,慢下來,用心聆聽一下孩子的心聲。

給予孩子愛,並從孩子身上學會愛。

孩子,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爲人父母,餘生請多多關照。人生這趟馬拉松,我們相互扶持,一路向前。

給予孩子愛,並從孩子身上學會愛。

給予孩子愛,並從孩子身上學會愛。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3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之失當】

今觀"毀子第一殺手"之論,誠有深意。父母者,子女人生之初師,其言行舉止,實爲無字之經,潛移默化間鑄就子女品性根基。

昔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相互攻訐,猶自毀門庭柱石。子女目之所及,或效其刻薄,或失其敬懼,終致倫常乖舛。孔子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者,正謂此也。

至若"你看看人家孩子"之語,尤爲教育大忌。【禮記】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反以他人之長攻子女之短,是促其生嫉恨而損自信。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而比較苛責,恰如揠苗助長,非但不能成材,反傷其根本。

吾嘗見現代家庭有三失:
一曰"言行相悖",父母教以謙和而自相詆毀;
二曰"重技輕德",唯才藝是求而忽心性涵養;
三曰"欲速不達",求子女成器反失教育本真。

【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之道,貴在以身作則,待其自悟。父母若能反求諸己,言行相顧,則子女不令而自正矣。

(全文計489字)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2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父母失范的教養方式

教育之道,首重身教。觀今日父母教養之弊,非在愛之不足,而在愛之無方。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試析父母傷子三弊,實乃教養之大忌。

### 一、比較之害甚於苛責
"你看看人家孩子"之語,實爲誅心之刃。宋代理學家朱熹有言:"比較之心一起,則天理滅而人慾肆。"當父母以他人子女爲尺量度骨肉,非但折其自信,更種下怨恨之根。昔孟母三遷,爲擇善鄰而居,未嘗責孟子不如鄰子。比較非但無益於進學,反使親子之情漸生間隙。須知每個孩子各有其成長時序,強求齊一,猶若揠苗助長。

### 二、夫妻相詆毀根基
夫妻當著子女互相貶損,猶如自毀棟梁。司馬光【家范】有云:"夫婦和而後家道成。"父母互爲唇齒,子女方得安身。今觀某些父母,或譏配偶學歷,或諷對方薪資,使孩子陷入認知混亂。明代呂坤【呻吟語】警示:"父母相詈,子輩效之。"當稚子脫口"爸爸說你是智障"時,實爲家庭語言環境之鏡像。夫妻當如琴瑟和鳴,子女方能知禮明義。

### 三、嘮叨失度反成障
過度叮嚀,其害有三:一則如【顏氏家訓】所言"數呵則子慢",重複訓誡令子女生怠;二則阻斷獨立思考,使孩子如籠中之鳥;三則誘發逆反,恰似"抽刀斷水"。尹建莉老師喻嘮叨爲"小刀",誠哉斯言。北宋程頤教人"存誠主敬",父母當以行動示範,非以言語填塞。譬如治水,疏導勝於防堵。

教養之要,在於"慎獨"二字。父母當常自省:比較之心可曾起?配偶尊嚴可曾護?叮嚀之言可曾度?【禮記】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願天下父母皆能明此理,使子女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5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中的"邊界意識"與"情感智慧"】

父母之於子女,猶天地之於萬物。今觀時下家庭教育之弊,不在愛之不足,而在愛之無度;不在教之不嚴,而在教之無方。所謂"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實非外物,恰是父母失當的教育方式。細究其理,當從"邊界意識"與"情感智慧"二端論之。

一、夫妻之道即教子之方
【禮記】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文中夫妻互損之例,恰犯"家道不和"之忌。父母當著子女相互攻訐,猶如將家庭根基置於流沙之上。司馬光【家范】有言:"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夫妻相處之道,實爲子女最早接觸的人際範本。若父母慣於互相拆台,子女不僅喪失對婚姻的敬畏,更易形成"以貶損他人維護自尊"的處世方式。故【顏氏家訓】特別強調:"夫同牢而食,同衾而寢,猶當相敬如賓。"此非虛禮,實爲教子之要義。

二、嘮叨不止者,其教必衰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之父母多陷"言教"誤區,殊不知反覆叮嚀適得其反。【菜根譚】有云:"攻人之惡毋太嚴,教人之善毋過高。"教育如同治水,堵不如疏。明代呂坤【呻吟語】指出:"教子貴以身先之,不在多言。"當父母言語密度超過必要限度,子女自然啟動"聽而不聞"的心理防禦。此非叛逆,實爲精神自救。老子云"多言數窮",教育之道,貴在點到即止。

三、親子之界,當如江海之有堤岸
【周易】云:"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今人常將"親密無間"誤解爲"界限全無",此大謬也。文中初中生沉迷手機之例,折射出邊界意識模糊之害。朱熹【小學】強調:"父子之親,不可狎也。"親子之間既需情感交融,亦需保持適當距離。王陽明【傳習錄】言:"如樹木之栽培,灌溉雖不可少,而根本自在。"過度干預猶如日日拔苗,反傷其根。適當放手,恰是尊重子女獨立人格的體現。

四、情感智慧:教育之本
【論語】載:"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真愛必含智慧。父母情緒失控時的言行,往往成爲子女最深的記憶刻痕。程頤曰:"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育之效,首在建立情感聯結。蘇軾【教戰守策】有言:"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教育亦然,需剛柔並濟。父母當如良醫,既知病症,更懂藥性,針對子女心性特點施教。

結語:
家庭教育之道,歸根結底是成人之學。父母修己方能育人,正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毀掉孩子的從不是某單一行爲,而是教育整體失衡。若父母能持守中道,既不失威嚴,又不乏溫情;既明確界限,又保持溝通,則何愁子女不立?【格言聯璧】云:"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言得之。教育之藝,正在於把握這種微妙的平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