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3|回覆: 1

[醫藥臨床] 附子理中丸治療慢性腹脹腹瀉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28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附子理中丸由制附子、黨參、炒白朮、乾薑、甘草組成,具有溫中健脾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臨床據症加減,對慢性腹脹腹瀉有較好療效。

張某,男性,48歲。多年來腹脹、偶有腹痛,大便黏溏、次數多,近兩個月加重。體型胖,頭髮油膩稀疏。每到上午覺得頭暈乏力心慌氣短,下午好轉,血壓偏低。舌質淡白齒痕明顯,苔白潤,脈細滑。

診斷:(脾虛濕重)腹瀉。

治則:溫中健脾,燥濕行氣。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20g,白朮15g,茯苓15g,炙甘草12g,薏苡仁30g,炒蒼朮9g,炒厚朴15g,山藥15g,藿香9g,防風9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囑患者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少飲酒,注意休息。

二診:大便次數有所減少,仍然便溏,腹脹未改善。舌質淡舌苔白潤未好轉。考慮脾陽不足是根本,二診處方改爲以附子理中丸加減,處方如下:制附片9g,乾薑9g,黨參20g,焦白朮15g,炙甘草9g,茯苓15g,車前子(包)9g,炒蒼朮12g,炒厚朴12g,陳皮9g,薏苡仁3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本方以附子理中丸爲基本方,加茯苓、薏苡仁、車前子健脾利濕;炒蒼朮、炒厚朴、陳皮燥濕行氣。

三診:服完上藥後,效果明顯,不更方,二診處方再服用7劑後,諸症消失,基本痊癒。囑患者飲食要規律、生活和工作要注意合理安排,不宜過分疲勞。

本例患者首診雖然以四君子湯加減爲方向,脾氣虛只是脾陽虛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湯藥力單薄,難以建功。二診考慮患者脾陽虛爲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再加重化濕行氣之品,所以收效明顯。(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4-1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附子理中丸治驗談脾陽虛泄瀉的辨治要點】

本案展示了脾陽虛型慢性泄瀉的典型辨治過程,具有重要的臨床啟示意義。患者初診雖見脾虛濕盛之象,然四君子湯療效不顯,實因未觸及"脾陽不振"這一病機核心。【傷寒論】有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正與此例舌淡苔潤、便溏腹冷之症相應。

附子理中丸組方深得太陰病治療精髓。方中制附子溫腎陽以暖土,乾薑守而不走溫中散寒,參、術、草補脾益氣,暗合【內經】"寒者熱之""虛者補之"之旨。本案二診加入茯苓、車前子等品,既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訓導,又體現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治法創新。

值得深入探討的是辨證關鍵點:其一,患者上午陽氣升發之時反見頭暈氣短,乃清陽不升之候;其二,舌淡齒痕伴脈細滑,提示陽虛濕阻;其三,油膩稀疏之發與低血壓皆爲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之徵。此三者共同構成脾陽虛證的診斷依據。

臨床運用時需注意:制附子宜先煎30分鐘以上,劑量宜從6g開始漸增;乾薑與生薑效用有別,本案寒濕內盛故用乾薑;若見口乾苦、舌紅等化熱之象,則需酌加黃連等反佐。現代研究表明,該方能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這爲傳統方劑的現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案提示我們:治療慢性泄瀉當分清氣虛與陽虛,對於病程遷延、遇寒加重者,尤需重視溫陽法的運用。然附子畢竟爲辛熱峻烈之品,必須嚴格把握"脈微肢冷、舌淡苔滑"的用藥指征,切忌孟浪投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