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6|回覆: 1

[詩詞講座] 關於反對【中華通韻】的聲明(附眾詩友觀點)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29 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人方偉,號濯纓軒主人,河南詩詞學會副會長(現在還是),現謹以個人名義,就所謂『中華新韻『『中華通韻』發表聲明如次!

關於反對所謂【中華通韻】的聲明

方偉

很多年前,中華詩詞學會出台了一個『中華新韻』,一直不以為然。這幾天,微信朋友圈都在聲討該學會新出台的什麼『中華通韻』,我沒見過這個『通韻』,鑑於前面『中華新韻』給詩詞界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此發表反對聲明!

去年年底在北京,一個朋友問我:方老師,你對新韻怎麼看?我說:新韻是一個不該出現的怪胎,我對此無話可說。如果勉強說幾句,就是兩個凡是:凡是用『新韻』的,都是尚未完全入門的新手,或者老乾;凡是用新韻的,在詩詞領域基本是鬧着玩。如果你連平水韻這個詩詞的第一道門坎兒就進不來,後面奧妙無窮的詩詞門徑,你怎麼走得通?

為什麼要堅持平水韻,我給出的理由是三個對接:

一,和古代詩人對接。詩詞是有其傳承性的。從永明體誕生到初唐詩詞格律定型,這期間二百多年經過無數人的探索總結完善,詩詞格律(包括用韻)已成一定之規,不可改易。平水韻,是在隋唐詩人用韻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來的,上和隋唐近體詩相承襲,下為後來詩人詞家提供圭臬。然後一直沿襲到現代。我們很多詩友,在初學階段可能會犯韻,但隨着經驗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慢慢都會走到平水韻的軌道上來。『新韻』『通韻』的最大問題是取消入聲字,取消入聲字最直接的危害是和古代詩人的平仄對不上號。同是詩詞,古人的平仄是那樣,今人的平仄是這樣,就是亂套,就是不能和古人對接。就像象棋圍棋,都要有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譬如象棋馬走日相走田,圍棋活棋得有兩個真眼,這都是最最基本的規則。平水韻就是詩詞的最最基本的規則,改掉這個,就不再是詩詞。

二,和台港澳及海外華人對接。我初登詩壇時,本省詩詞學會會長林從龍先生曾介紹我和海外許多詩詞家聯繫,現在記得的有泰國的王城博士,新加坡的張濟川先生。我看他們寫的詩詞,其它方面的水平有多高,不好評價,但是在遵循詩詞規則方面,應該是我們的典範。後來,我和香港詩詞學會的林峯先生成為朋友,並通過他,了解香港詩詞界的創作情況,同樣,其它水平不好評價,但是遵守格律依然是非常規矩。我還讀過美國的一些鄉誼寫的詩詞,我常常感嘆:相對於大陸一些不太遵守規矩的詩人,我們的傳統文化,倒是客居海外的華人在原汁原味保存着!

三,和外國熱愛中華詩詞的友人對接。1991年,我到洛陽參加第三屆全國詩詞研討會,與會者有一個叫增田朋竹的日本女士。大會主辦者王元明先生陪同我去拜訪增田,她的漢語不怎麼樣,但是,她交到大會上的詩詞,卻是中規中矩。因為有很多日本人自認為是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的後代,有一個叫朋橋篁竹的日本人就出資編輯了兩本書,一本是【中日詠徐福詩詞選】,一本是【中日友好詩詞選】,這兩本是都收錄了許多當代日本人寫的漢詩,同樣,他們的詩詞其它方面的水平暫不評價,但遵守格律方面,在當時是我的楷模,讀來令我汗顏。我還有一本【日本絕句一百首】的書,暇時翻看,覺得有一部分詩真是不減唐人高處的。你最好不要罵我是漢奸!我們有很多人都知道都讀過英國的十四行詩,但有一個會用英文寫出地地道道的英文十四行詩?但是日本人卻可以用漢語寫出比我們還守規矩的中華詩詞。日本人的好學,日本人的可怕,就在這裏!

不要因為普通話裏沒有入聲字,就盲目妄自取消入聲字。普通話,用某位先賢的話說,就是『金韃子語』,遠遠不能取代豐富多彩的中原語音。另外,很多人弄不清楚入聲字微升微降的發音特點,地處淮南的羅山話,可以將平水韻中的入聲字逐一讀出。說入聲字消亡,完全是無知!

我沒看過這個什麼『中華通韻』,但聯想到『中華新韻』,料想它也不是什麼好貨色,所以堅決反對。中華詩詞學會,說到底是民間組織,和隨便幾個人組織的詩會、詩社,沒有實質性區別。不要以為戴着『中華』這個帽子,就可以頒佈法令昭告天下,如果你詩詞水平不行,你什麼都不是!我為什麼要花費口舌來寫這篇反對聲明?因為你戴着『中華』的帽子,我也是『中華』一員,我有權力反對!同時,因為你戴着『中華』的帽子,你頒佈的東西帶有迷惑性,會謬種流傳貽害子孫,所以我要反對!

戊戌五月初九日

千呼萬喚又遮遮掩掩,所謂的『中華通韻』新鮮出爐了,看後讓我大吃一驚,想到會很差,沒想到會這麼差。無知卻有話語權的大佬們的痴惘愚昧真的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讓我表態的話,我就是四個字:『堅決反對!』理由如下。

一、截斷歷史

詩韻的發展流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切韻】到『平水韻』中間經歷了500年的分分合合,到了平水韻106韻才算真正定下了一個規矩,這規矩繼往開來,為天下士子所服膺,平水韻既可以涵蓋唐詩,又可以引導宋元明清包括民國至今的詩詞作者,中國詩歌這一千年的成就都是在倚靠平水韻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不含糊地說,平水韻成了律詩的一個明顯的標誌。

可『通韻』抹殺了這一切,直接為下一代斷了臍帶,使詩韻成了一個毫無來頭的『生荒子』『小蠻子』,如此下去,我們的後代就會根本不知道平水韻是何物。寫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

我們都生活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有着傳承的責任,假如平水韻的根斷在我們的手裏,我們如何向後代交代?

二、罔顧方言

徹底取消入聲,實際上是誇大了普通話的地位。其實用韻是要兼顧方言的,平水韻產生的年代是宋朝,宋朝官話是北方話,沒有入聲,平水韻的編訂者劉淵是山西人,屬於北方,可以不講入聲字,但無論官方還是個人都沒有取消入聲,可見平水韻是充分兼顧了方言的。如今我們的方言中存在大量入聲字,傳世詞牌中有很多個是押入聲韻的,假如真的取消入聲,就是拋棄了說入聲字的人群,宣告了入聲詞牌的死亡,此後,張君秋先生演唱的毛主席詞【憶秦娥•婁山關】怕真要成了絕響。

一種大文化最明顯的標誌就應該是寬容包納,摒棄入聲,實際上是一種『大首都沙文主義』。

三、消滅四聲

漢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完善完美,從南朝齊梁之際到初唐三四百年間,經過了多少代文人的摸索探求,講究四聲平仄的律詩才終得以形成,區分四聲以後一千多年一直被視為律詩寫作的準則。後來詞曲的發展甚至更強調四聲。由此可見,假如說用韻是律詩的靈魂的話,那麼四聲就是律詩的骨架

可『通韻』平上去入通押,這就直接拆散了律詩的骨架,有此改革,不愁很快就要取消平仄,到那時,律詩恐怕會更危急了,因為骨架散了。

四、製造錯誤

『通韻』的編者不知道韻為何物,以為所謂的韻母相同就是韻了,故而把『歌韻』毫無理由地拆成『喔』韻和『鵝』韻,可鵝韻竟然毫無理由地包含了曲韻中的『乜斜』韻。把古代就已合併的『魚虞』韻分了家,加點細分還不為過,把『支微齊』合韻硬分出來一個『誒』韻,似乎大可不必。最後單列的『兒』韻窄到極限,超過平水韻三江韻。

如此不靠譜的分韻完全靠想當然,既無古漢語根底,也無現代漢語知識。其實要簡化一下分韻不是不可,按照詞韻的平上去通押十四部外加上入聲歸併的五部,成為十九部『中華詞韻』就已經很好了,詞韻是兼顧了傳承,也兼顧了方言,化繁為簡,何樂而不為呢?

五、拋棄規則

任何藝術與遊戲都有規則,像昆京劇旦角的小嗓演唱,再像象棋的馬要別腿,炮打隔子。前人正是利用這些規則才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一旦為了簡潔方便而丟棄,我覺得只能有一種結果,昆京劇不再是昆京劇,象棋不再是象棋。我也可以說,如此任詩,詩將不詩。這種擅改規則的作法在日益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真的堪稱不合時宜。

綜上所述,我覺得『中華通韻』應該緩行。

我再次表明表明我的態度,堅—決—反—對—!

杏花疏影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4-7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聲韻規範問題的學理商榷】
濯纓軒主方偉先生【反對〖中華通韻〗聲明】一文,其堅守傳統之誠悃令人感佩,然其中若干論斷尚有商榷餘地。今不揣譾陋,謹就聲韻演變之理路略陳管見。

一、聲韻系統本具歷時性特徵
【切韻】體系自隋陸法言始,經【唐韻】【廣韻】至【平水韻】,本就是動態調適的產物。南宋劉淵將206韻合併為107韻,已開"通韻"先河。明初【洪武正韻】分韻76部,清【佩文詩韻】復歸106韻,可見官方韻書始終處於因時損益之中。語音學家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明確指出:"凡一時代之音韻,必與當時實際語音相去不遠。"今人若苛責新韻破壞傳統,恐有違聲韻自身演變規律。

二、入聲消長乃自然音變使然
入聲在北方話中的弱化,肇端於宋元之際。周德清【中原音韻】已將其派入三聲,此非今人臆造。語言學家王力【漢語語音史】考證,入聲消亡過程持續六百餘年,至清代官話系統已基本完成轉化。當代詩詞創作若強守入聲,反與多數創作者的語音實踐脫節。台灣學者黃永武【詩與美】曾言:"格律是活的傳統,非僵化的教條。"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亦主張"以今音為用,以古韻為體",此實為通達之見。

三、文化傳承貴在通變
考諸詩史,杜甫"拗體"突破沈約四聲八病,蘇軾"以文為詩"變革唐賢法度,皆未損其經典地位。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特別強調:"中國詩歌的偉大,正在於能在規範與創新間保持張力。"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潤華教授更指出,東南亞華文詩詞的活力恰源於"在地語音與古典格律的創造性結合"。

四、多元並存方顯大雅
【文心雕龍·通變】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建議採取"雙軌並行"之策:傳統詩詞創作可遵【平水韻】,新體詩歌不妨用【通韻】,正如書法界"繁簡共存"之例。中國社科院語言所鄭張尚芳研究員曾建言:"語音標準宜分層級,專業創作者與大眾愛好者各得其所。"

結語:聲韻之爭本質是文化守成與發展的辯證。錢仲聯先生【夢苕庵詩話】有云:"守律不可不嚴,取徑不可不寬。"吾輩當以開放胸襟看待聲韻變革,使千年詩教既能接續傳統,又可滋養當代,方不負"溫柔敦厚"之詩教本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