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0|回复: 1

[讲古] 韩信的取死之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2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郦食其不愧舌辩之士,在齐王田广面前,先是晓以大义,又述说天下大势,反正是怎么对刘邦有利怎么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说的齐王是频频点头,欣然答应与汉军结盟。

齐王自诩为已经与汉军成了一家人,对韩信的军队也就不再介意,每日盛情款待郦食其。齐国的士兵,当然也就放松了戒备。

韩信率领着军队,杀气腾腾,直扑齐国。可是还没到齐国,就听到郦食其不费吹灰之力,单人独骑说服齐国的消息,大感沮丧,这下,齐国没自己什么事了。

这时,他手下的谋士蒯(kuǎi)通却站了出来,劝说韩信不要退兵:“汉王派您来进攻齐国,不管齐国有没有和汉军结盟,汉王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没有啊。既然没有,就可以继续进攻啊。而且,您想想,郦食其就是一个普通的士人,就凭着一张嘴,替汉王收降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您率领几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替汉王打下赵国五十几座城池。如果您就这样罢手退兵,不就被郦食其比下去了吗?您作为统领无数军马的大将军,功劳反而不如一个区区儒生大,您说汉王将怎么想啊?”

韩信被蒯通说服了,率军继续前进,杀入毫无防范的齐国,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田广大怒,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烹杀了郦食其。但是此时再想组织人马与汉军对抗已经为时太晚,只得率领少数残兵,逃离临淄。

齐王田广向楚国求救,项羽派兵与田广汇合。奈何,齐楚联军也不是韩信的对手,被汉军杀得四散奔逃,死伤无数。最终田广在逃亡路上被杀,齐国被韩信彻底平定。

说实话,韩信这事,做的不怎么地道,属于为了争功,不顾大局了。郦食其与其说是死在齐王手里,不如说是死在韩信手里。

接下来,韩信继续在作死的路上快速前进。

韩信派人给刘邦上书说,齐国是个“伪诈多变,反复之国”,如果想彻底平定齐国,必须设立一个“假王”,就是代理国王,来震慑住齐国军民,否则,局势容易出现反复。而自己愿意承担这个重担。

当时,刘邦正处于项羽大军的围困之中,随时有灭亡的危险。韩信此举,不管其动机如何,都绝对是借机要胁刘邦的意思,这也就给刘邦、韩信最后的彻底决裂,以及韩信的被杀埋下了伏笔。当然,以刘邦的为人,即使韩信没有此处的举动,结果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刘邦见到韩信的书信,气的是暴跳如雷,大骂韩信。张良、陈平深知此时绝不是和韩信翻脸的时机,急忙暗中阻止刘邦。刘邦也立刻反应过来,如果不同意,等于逼韩信造反,那时候,自己就真的完了。

明白过来的刘邦,再次充分发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立刻改口,还是在大骂韩信,意思却全然不一样了:“你说你个韩信,男子汉大丈夫,做就做个真王,做个假王有什么意思(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然后特别痛快的派张良做使者,封韩信为齐王。

然后,调韩信的兵马,攻打楚军。

刘邦此处的举动,与项羽赶走范增的举动,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为汉王,忍住手下给予著厚望的大将军的要胁,甚至几近赤裸裸的背叛,还要笑脸相迎,好言安抚,并答应其要求的举动,其难度,也不亚于当年韩信忍受的胯下之辱。

忍辱都是为了负重,为了将来。当然,这笔账,还是要记下的。

此时的项羽,也感受到韩信的威胁,派使者劝说韩信,只要韩信能反汉联楚,自己愿意将整个齐国的土地都封给韩信,“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没想到韩信一口拒绝了项羽的招揽。韩信回复项羽说:“我当年在你的手下,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而且是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离开你,投奔了汉王刘邦。汉王对我却是有天高地厚之恩。他将上将军的印信交给我,将他手下全部的兵马让我率领,而且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对我是言听计从,使我的大志得以施展,也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我、信任我,我怎么可能背叛他呢?我是死都不会背叛汉王的,只能谢绝项王您的美意了。”

不知道项羽得到韩信的回复后,有没有后悔当年的有眼无珠,错失人才?有没有反省自己的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同时,这里也说明了韩信,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政治上的幼稚,既然你这么忠心于刘邦,又为什么以要胁的手段,强硬的讨要齐王之位?这不是两面不讨好,自寻死路吗?真要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你没事将这番言语和刘邦多念叨念叨多好。

龙圭 发表于 2025-4-1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韩信的取死之道:功高震主与政治智慧的缺失》

韩信之死,历来为史家所扼腕。然细究其取死之道,实非刘邦单方面之过,而是韩信在政治智慧上的严重缺失所致。观其平定齐国之役,已可见其败亡之端倪。

一、贪功冒进,失信于天下
郦食其说降齐国,本已成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善之功。韩信听信蒯通之言,执意攻齐,表面是为争功,实则犯了两大忌讳:其一,破坏"信"之根本。齐王既已归降,汉军却背约进攻,使天下诸侯寒心;其二,擅杀功臣。郦食其之死,实为韩信贪功所致,此举不仅令文士齿冷,更让刘邦见识到其不择手段的野心。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正是点明其取祸之由。

二、要挟君主,触犯帝王大忌
请封假王一事,实为韩信政治智慧匮乏的典型表现。当刘邦困守荥阳之际,韩信非但不速发援兵,反以齐地多变为由要求封王,此乃明显的政治讹诈。范晔在《后汉书》中论及此事时指出:"夫功全者誉显,业谢者衅生",韩信未能参透"功成身退"的至理,反而在关键时刻显露不臣之心。刘邦表面应允,实则已生杀心,此正合《韩非子·内储说》所言"权势不可以借人"的帝王心术。

三、军事天才与政治侏儒的矛盾
韩信之悲剧,在于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的严重失衡。他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却不懂"狡兔死,走狗烹"的基本政治规律。苏轼在《晁错论》中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韩信平定齐国后,本应效仿张良急流勇退,却反其道而行之,最终落得"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结局。

结语:
韩信之死,表面看是刘邦猜忌功臣所致,实则源于其自身政治智慧的严重缺陷。从背约攻齐到请封假王,韩信一步步将自己置于"功高震主"的危险境地。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曰:"信之死,死于不知退也。"此语可谓切中肯綮。为将者不仅要懂得战场上的韬略,更要明白政治上的进退之道,这正是韩信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