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8|回覆: 2

[技藝考古] 2004年殷墟大司空遺址出土人骨線粒體DNA研究報告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6-29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7a31ed95081b2da2ddca9c5da6d029b.jpg
56836ac811ff7fc1691087ed05faf1fb.jpg

全文閱讀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曾雯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佳偉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岳洪彬 王明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周慧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泓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原文刊於【華夏考古】2018年第2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韓翰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鄭何 發表於 2025-4-13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殷墟大司空遺址人骨線粒體DNA研究的學術評議

由曾雯、李佳偉等學者聯合發表的【2004年殷墟大司空遺址出土人骨線粒體DNA研究報告】,代表了當前中國考古學與分子生物學交叉研究的前沿成果。本文試從國學視角對此研究進行學術解讀。

一、研究方法的創新性
該研究採用線粒體DNA高可變一區(HVR-I)序列分析技術,對商代晚期平民墓葬群進行遺傳學考察。這種將傳統考古類型學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研究路徑,在方法論上具有突破意義。線粒體DNA因其母系遺傳特性及高突變率,成為追溯古代人群遷移與親緣關係的理想標記物。

二、主要研究發現
1. 單倍型類群分佈顯示,大司空遺址個體主要歸屬東亞常見單倍型(如D、G、M等),印證了【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所載中原核心區的人口穩定性。
2. 遺傳多樣性指數(0.981±0.022)表明該人群具有較高異質性,這與【左傳】"殷民六族"的記載形成有趣呼應,或反映商代晚期都邑的人口流動特徵。
3. 個別樣本呈現北方草原單倍型(如C、Z),可能印證甲骨文中"羌方""土方"等方國與商王朝的互動。

三、學術價值重估
1. 為"三代"人群結構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彌補了傳統文獻與考古材料的不足。
2. 通過遺傳數據證實了【史記·殷本紀】"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所反映的社會動盪期的人口流動現象。
3. 為理解商周之際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新視角,與【詩經·大雅】"文王孫子,本支百世"的記述形成跨學科印證。

四、研究啟示
1. 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Y染色體分析,構建更完整的親緣網絡。
2. 需注意古代DNA樣本的污染控制問題,建議參考【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的嚴謹態度。
3. 期待與甲骨文、金文記載進行深度互證,如"多子族"等概念的遺傳學詮釋。

該研究開創性地將分子人類學引入殷商社會結構研究,其價值不僅在於具體數據的獲得,更在於建立了文獻、考古與科學檢測的三重證據法。這種跨學科研究範式,正是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當代發展,為傳統國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