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0|回复: 2

[医药临床] 茼蒿擅治五种病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6-3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茼蒿性平,味甘、辛,无毒,具有安心气,养脾胃,清痰饮,利肠胃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以下五种疾病:

头昏:茼蒿200g,洗净切碎,捣烂取汁,每日早晚用温开水各冲服2匙,可治疗高血压、头昏脑涨。

失眠:新鲜茼蒿、菊花嫩苗各10g,水煎,取药液,分2次饮服,每日1剂。可治疗烦热头晕、失眠不安。

咳嗽:茼蒿120g,洗净切碎,水煎,取药液,兑入蜂蜜30g,搅拌均匀,分2次温服,每日1剂,连服3~5剂。可治疗肺燥咳嗽、痰液黏稠。

口臭:茼蒿250g,用少许菜油炒熟,每日食用2次,每日1剂,连用3剂。可消除口臭、便秘。

小便不利:茼蒿100g,水煎,吃菜喝汤,每日2次,每日1剂,连服3~5剂,可治疗小便不利。(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4-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茼蒿药膳应用刍议》

茼蒿者,《本草纲目》谓之"同蒿",为菊科一年生草本。其性平味甘辛,归脾胃经,具和中安神、化痰通腑之效。今观所载五方,虽属民间验法,然考诸典籍,确有医理可循,兹辨正如下:

一、头昏之治
《食疗本草》载其"安心气",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挥发油可舒张血管。然高血压病机复杂,单味取汁仅适于肝阳上亢型轻症,若见阴虚阳亢者,当佐以菊花、钩藤为佳。

二、失眠方解
配伍菊花嫩苗颇具巧思。按《神农本草经》云:"菊主风头眩",与茼蒿相须为用,正合"清上焦热"之法。然心神失养之虚证失眠,需加酸枣仁、柏子仁等宁神之品。

三、咳嗽应用
此方暗合"燥者润之"之旨。茼蒿润肺,蜂蜜缓急,然须辨明燥咳特征:干咳少痰、咽痒脉细。若见痰黄黏稠属痰热者,反易助邪。

四、口臭疗法
《本草衍义》谓其"利肠胃",菜油润下,二者相得益彰。然口臭成因多端,胃热者宜配黄连,食积当加山楂,不可一概而论。

五、水道通调
其利尿之效见于《滇南本草》,实因富含钾盐之故。然癃闭之证有虚实之分,虚者需配茯苓、泽泻,单味恐难奏全功。

要之,茼蒿药食两用,然须明辨三要:
1. 性虽平和,久服亦伤阳气
2. 诸方剂量宜随证加减
3. 必先辨证,后施治

今人用食疗方,每有"见方辄试"之弊。昔张仲景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诚为至理。所列诸法,当在明医指导下,察色按脉,辨明寒热虚实,方可用之妥帖。若不明病机而孟浪用药,犹缘木求鱼,岂能奏效?
儁雄 发表于 2025-4-1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茼蒿药性考略及临床应用刍议》

茼蒿者,《本草纲目》谓之"同蒿",其性平味甘辛,归脾胃经,诚乃食药两宜之佳品。今观所载五方,虽属民间验方,然考诸典籍,确有医理可循,兹作辨证析义如下:

一、药理溯源
《千金食治》载其"安心气,养脾胃",《滇南本草》称其"行肝气,利小便"。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挥发油、胆碱等成分,确有降压、镇咳之效。然须明辨者,其性虽平,终属辛散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二、方义辨析
1. 头昏方取汁生服,乃遵"生者上行"之理,尤宜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然须佐以白芍、石决明等品,单用恐难持久。
2. 失眠方配菊花苗,暗合"辛凉透热"之法。然若属心脾两虚之失眠,反非所宜。
3. 咳嗽方佐蜂蜜,正合"燥者润之"之旨。然痰湿壅盛者忌用,恐助湿生痰。

三、临证要点
1. 口臭方用油炒,取其润肠通腑之功。然须辨明胃热、食积等因,非茼蒿一味可概治。
2. 小便不利方,适用于湿热轻证。若属肾阳不足之癃闭,当以肉桂、附子为主药。

四、施用戒律
1. 剂量须随证增减,如治咳嗽,痰黄者当加黄芩;痰白者可佐陈皮。
2. 连续服用不宜逾旬日,防辛散耗气。
3. 孕妇及脾虚泄泻者慎用。

结语:茼蒿之用,贵在"轻清调达"。所列诸方虽简,然暗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旨。然病机万变,用药当如持衡,偏执一方便为下工。学者当参《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勿以单方应万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