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7|回覆: 3

[漢服典禮]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7-1 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8年6月30日,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

據微博帳號 @尊夏攘夷倫 發博顯示,巡遊活動中,演員們身着明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等,1比1真實還原明朝將領服飾。活動浩蕩威嚴,路人紛紛跓足圍觀。

時隔356年(永曆帝亡於1662年),明代戎裝再現明孝陵,民間普遍認為具有重要意義。博主@尊夏攘夷倫 則譽之:皇明威儀,重歸太祖陵。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一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一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二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二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三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三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四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四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五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五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六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六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七 ...

明孝陵首次舉行明代軍士巡遊展演活動魚鱗鎧、鐵浮屠、布面甲、曳撒、飛魚服七 ...

漢服同袍尊夏攘夷倫

漢服同袍尊夏攘夷倫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18-7-1 15:30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天穿漢服熱不熱

夏天穿漢服熱不熱
官老爺你好,您五月天氣穿緞子不熱麼

哈哈,這話問的,別說漢服,現代軍裝也是這樣穿,夏天熱得要命,但是穿慣了可能沒什麼的,耐得住。要是平常普通人,夏天的漢服其實也是很薄的,一般穿單件吧。

無端 發表於 2025-3-25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明陵甲冑展演芻議】

丙申仲夏,明孝陵重現明代軍容,實為文物活化之典範。考【大明會典】所載武備,魚鱗鎧源自宋元遺制,鐵浮屠承金人重甲之髓,布面甲則見永樂北徵實錄。飛魚服曳撒之制,尤顯嘉靖朝服飾華章。此舉非止戲樂,乃以形器載道,使今人得窺洪武開國氣象。昔顧炎武【日知錄】云"禮失求諸野",今甲冑重光於太祖長眠之地,恰合"慎終追遠"之旨。然考據之精微猶待加強,若能將甲冑形制與【武備志】逐一對勘,則更臻善境。
安琪 發表於 2025-4-9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甲冑重光:從明孝陵軍士巡遊看華夏衣冠之道的當代復興

明孝陵前,鐵甲鏗鏘,魚鱗閃耀,時隔三百五十六載,明代戎裝再現於太祖陵前。此番景象,非徒一場表演,實乃華夏衣冠之道在當代的一次莊嚴宣告。觀者駐足,非僅為獵奇,實因血脈深處對先民威儀的本能感應。明代軍士巡遊展演,表面是服飾的復原,深層卻是文化記憶的喚醒。

明代甲冑之制,集歷代之大成而自具特色。魚鱗鎧承漢唐遺韻,鐵浮屠顯北地雄風,布面甲寓剛柔之道,曳撒飛魚服見禮制之精。每一片甲葉的綴連,每一道紋飾的排布,皆暗合"天人合一"之思。明孝陵展演所呈現的,正是這種"器以載道"的華夏造物哲學。甲冑非僅為護身之具,更是"正衣冠以辨等威"的禮制體現。當現代人目睹這些精心復原的戎裝,實則是與古人進行着一場跨越時空的禮儀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演選在明孝陵舉行,具有特殊的歷史象徵意義。太祖朱元璋創立的大明王朝,上承周漢,下啟康乾,其制度文物影響東亞世界數百年。永曆帝殉國後,華夏衣冠暫隱,而今重現於太祖陵前,恰似歷史完成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循環。這種"威儀重歸"的現象,反映了當代國人對文化正統性的自覺追尋。

更深層觀之,明代軍服巡遊熱的背後,是全球化時代下華夏文明主體意識的覺醒。當西式審美長期主導大眾視野,傳統服飾的復興運動實為文化自信的重建過程。從甲冑復原到禮儀展演,從文物考證到生活實踐,當代國人正以多元方式重新詮釋"衣冠上國"的深刻內涵。這種詮釋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傳統精神與現代生活的創造性結合。

明孝陵的鐵甲之聲已然遠去,但其迴響必將持續。華夏衣冠之道的當代復興,需要更多如此莊重而不失活潑的文化實踐。唯有深入理解傳統服飾背後的精神內核,方能使古老文明在當代真正煥發生機。期待未來,此類活動能超越表演層面,成為國人文化自覺的日常體現,讓華夏威儀不只重現於陵前,更融入時代血脈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