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爲特徵的一種疾病。消渴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消渴分爲三種類型:渴而多飲者爲上消;消谷善飢者爲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爲下消。
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
01 糖尿病根本是脾胃虛弱、脾陽虧虛 中醫認爲消渴病多由於飲食肥甘油膩、辛辣醇酒厚味等而產生內熱,內熱傷陰,陰虛燥熱,從而引起消渴、口渴多飲。日久陰虛及氣,氣陰兩虛,而產生肺燥、胃熱、腎虛、脾虛等證。 根據人體陰陽平衡的理論,陰液虧虛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虛陽上亢、虛火上擾的表現,這即是糖尿病『陰虛燥熱』的病機理論。而臨床實踐發覺傳統理論認爲的『陰虛燥熱』 只是一種表象,糖尿病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脾胃虛弱、脾陽虧虛。 脾主運化水谷、運化水液,人體吃下去的飲食水谷經過口、食道進入到胃,通過胃的腐熟作用將食物變成食糜狀態,然後經過脾的運化功能,將食糜轉化爲富含營養的水谷精微物質,進一步化生成氣血,並且脾胃主管將精微物質輸布運送到全身,營養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脾氣散精』 的作用。 因此,中醫認爲脾胃乃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定要重視。 若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受損,導致脾胃虛弱、脾陽不振, 那麼脾胃的運化功能就無法正常發揮。在糖尿病人身上則體現出脾胃無法將精微物質成功輸送到各組織器官,精微物質全部堆積於血管脈道,『脾氣散精』的功能失常,因此全身各臟器均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如此一來,自然容易出現『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的症狀。
中醫認爲脾胃乃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定要重視。
李可 後天爲先天之本,「三陰統於太陰」(彭承祖),一線生機全看中氣強弱存亡。因此,初治即以大劑理中湯救胃氣,生津液,合引火湯加油桂粉、烏梅,可使三多現象於10日內迅速改觀,20~30日血糖基本復常。』 02 中醫治療糖尿病以辨證論治爲基礎 大量文獻研究顯示,中醫對糖尿病的治療始終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並融入個人臨床經驗隨證加減。對病辨證淪治即是臨床常用的將疾病進行辨證分型,按照不同證型論治。 糖尿病,如下辨證論治 陰虛燥熱,心神不寧 擬滋明清熱,養心安神。常用生地、元參、天冬、麥冬、黃連、丹皮、當歸、丹參、酸棗仁、遠志、五味子、柏子仁、天花粉。 氣陰兩虛,心脈失養 擬益心氣,養心陰。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細生地、何首烏、黃精、丹參、葛根、天花粉、酸棗仁。 氣陰勞損,心脈瘀阻 擬益氣養陰,祛瘀通脈。用太子參、黃芪、生地、元參、丹參、桃仁、川芎、枳實、佛手、葛根、衛矛。 心氣陽虛,痰瘀互阻 擬補氣助陽,化痰祛瘀。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栝萎、薤白、桂枝、陳皮、半夏、當歸、丹參、佛手。 心氣陽衰,水飲凌心犯肺 擬益氣養心,肅肺利水。用人參、黃芪、麥冬、五味子、葶藶子、大棗、豬苓、茯苓、澤瀉、澤蘭、桑白皮、桂枝、當歸、車前子。 糖尿病合併周圍神經病變,如下辨證論治 氣血虧虛 擬調補氣血.用黃芪、桂枝、白芍、當歸、秦艽、桑枝、牛膝。 氣滯血瘀 擬益氣活血通絡。用柴胡、枳殼、枳實、白芍、甘草、地黃、川芎、當歸、桃仁、紅花、丹參、土鱉蟲、蜈蚣。 肝腎虧虛 擬補肝益腎,宣痹和絡。用龜板、黃柏、知母、熟地、當歸、白芍、防己、苡仁、龜板、黃芩、茯苓、澤瀉、秦艽。
中醫治療糖尿病以辨證論治爲基礎
03 治療糖尿病,要『四美具』 大家知道,肝屬木,木旺乘土,或木虛不能疏土,都要影響脾升胃降。所以,用中藥治療糖尿病的時候,不能徒恃藥餌。 治療糖尿病要綜合調理,要『四美具』:情志—飲食—運動—藥物。 請注意,情志和飲食排在前列,藥物排在最末一位。因爲古賢早就告誡我們『徒恃藥餌,何病能中』!唯識者鑒之。 對於糖尿病來說,食療極爲重要,而中醫食療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中醫食療除了重視營養以外,更多的是關注食療的四氣五味、寒熱溫涼、臟腑歸經等,自成體系。 糖尿病的食療,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就有明確論述。其後,歷代醫家更不斷總結出了一系列飲食調養處方。 實際應用時,應注意根據具體病情,辨體質用膳,辨病用膳、辨證用膳相結合。如:陰虛者,選用枸杞子、山藥、苦瓜等。氣虛者選用茯苓、人參、黃芪、南瓜、山藥等。
治療糖尿病,要『四美具』
此外,菠菜(帶根莖)、芹菜、洋蔥、南瓜、兔肉、田螺、蠶蛹、桑葉、冬瓜皮等都有利於消渴病患者,可以適當選擇。 還可根據病情在煮粥、煲湯、燉肉時適量放入黃芪、當歸、三七、麥冬、銀花、薏米、茯苓、何首烏、西洋參、人參等作用平和的中藥,做成藥膳,具有補氣健脾、補腎、養肝、活血、清熱、養陰等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