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武术之文化根柢与武学特质》
印度武术诚如帖中所言"艺高人胆大",实乃东方武学体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考其源流,当追溯至吠陀时代《梨俱吠陀》所载战士训练之法,历经三千余年淬炼,终成今日卡拉里帕亚图(Kalaripayattu)、锡拉姆巴姆(Silambam)等诸派并峙之局。此中精微,非仅肢体技艺,实为印度文明"梵我合一"哲学之身体实践。
印度武术最显著者,莫过于其与瑜伽修持的深度交融。《薄伽梵歌》云:"瑜伽即是平衡",武者将调息(pranayama)、凝神(dhyana)与体式(asana)融贯于刀光剑影之间,形成独特的"动态冥想"体系。卡拉里帕亚图习练者必先修"梅塔里"(Meythari)基本功,以蛇、猫、象等八种动物形态筑基,暗合《奥义书》"众生皆梵"之谛。此般身心统合之术,较之中国武术"形神兼备"之说,可谓异曲同工。
其器械体系尤见文明积淀。南印锡拉姆巴姆所用竹杖,实为农耕文明之武备化现;北印葛特卡(Gatka)双刀舞,则浸染锡克教"圣战"精神。观其兵器形制,短剑(Pata)如莲叶舒展,三叉戟(Trishula)显湿婆神威,皆具宗教象征。此等"器以载道"之思,与《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造物理念遥相呼应。
然印度武术今日之传播,确有值得商榷处。影视作品中常见"软剑如蛇"之技,实为近世舞台化演绎,与古传实战体系已有分野。真正古法强调"阿迪玛尔加"(Adimarga)三阶修行:先外练筋骨,次习兵器,终究治疗之法,体现"武者必医"的传统。此等完整传承体系,恰似中国武术"未习打,先习药"的古训。
今观印度武者演练,其螺旋进退的步法暗合曼陀罗图案,刚柔相济的发力契合《瑜伽经》"力与松驰"之教,实为行走的文明密码。不同武术体系正如恒河与黄河,虽流向各异,终归智慧海洋。学者当以"和而不同"之心观之,方不负东方武学共有的天人合一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