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5|回復: 3

[講古] 四面楚歌,英雄末路│240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3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接下來,雙方的境況都越加艱難。

劉邦的傷勢一直沒有完全好徹底,正面戰場也一直不是項羽的敵手。

項羽的楚軍,情況更加糟糕。除了自己所在的主戰場外,其他地方,韓信統領的漢軍連戰連勝,楚軍的糧草也是越來越困難。

此時的劉邦,再次派人向項羽求和,項羽終於答應了。

經過談判,在西元前203年9月,雙方議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

簽訂和平協議後,項羽也將劉邦的父親、妻子等人質,交還給了劉邦,然後率領大軍調頭向東,準備回楚國好好修養一番。

這裡的劉邦再次發揮了兵不厭詐、說話不算的精華,在停戰協議簽訂之後不到兩個月,漢軍稍事休整,自己的身體也略略回復後,立刻撕毀了停戰協議,在楚軍背後動了刀子。

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大肆封賞自己手下諸侯韓信、彭越等人,許諾只要打敗項羽,一統天下之後如何如何。韓信等人也都配合劉邦,調動各路大軍,共同圍攻項羽。

到了西元前202年1月,劉邦調集起包括韓信、彭越、劉賈、黥布(英布)等,加上自己的本部人馬,五路大軍,超過70萬兵馬,在垓下之地,和楚軍展開最後的大決戰。

當時的楚軍,只剩下10萬左右,還都是久戰之後的疲敝之師。

漢軍以韓信的部隊為主力,居於正中,劉邦統帥中軍隨後跟進,將楚軍層層包圍在垓下之地,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計了。

為了消耗楚軍的有生力量,韓信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先是詐敗,引楚軍來追,再利用自己兵多將廣的優勢,左右包抄,令楚軍首尾不能相顧,大量殺傷楚軍。

經過一步步的削弱,楚軍人馬只剩了不足兩萬。但是就是這兩萬,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那可都是跟隨項羽征戰多年的百戰精銳啊。

為了進一步瓦解楚軍軍心,在楚軍被團團包圍,糧草幾近斷絕的情況下,漢軍用歌聲作為了最後的殺手鐧。

這天夜裡,四面八方的漢軍中突然有很多人一起唱起了楚國歌曲。楚軍士卒大驚失色,漢軍中怎麼會有這麼多會唱楚國歌曲的人?難道楚國已經都被漢軍徹底佔領,自己的父老親人都做了漢軍的俘虜,被抓到這裡來了?這仗還怎麼打啊?一時間楚軍僅剩的人馬人心惶惶。很快,兩萬士卒大部逃散。

連項羽都感到絕望了。

無計可施的項羽,在中軍大帳中喝起悶酒來,陪伴在身邊的,是他最喜愛的美人虞姬。

酒入愁腸,英雄歎息。看著身邊的摯愛,項羽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裡的項羽,是絕望,絕望英雄末路;是不舍,不舍與摯愛永別;是憤懣,憤懣蒼天不公;是遺憾,遺憾此後世上再無英雄。

然而,項羽唯獨沒有的,是自省和後悔。此時的他,完全忘記了,正是自己,剛愎自用,多次錯失了唾手可得的戰勝對手的機會;正是自己,是非不分,氣死了忠心耿耿的范增;正是自己,殘酷暴虐,逼反了手下的各路諸侯;也正是自己,峙勇無謀,將自己一步步陷入此時的死地……

英雄陷入絕境,美人願以死報之,虞姬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聲的餘音尚在空中嫋嫋未絕,美人已自盡于英雄懷中。

此情此景,縱使英雄蓋世的項羽,也淚濕衣襟,身邊左右的親隨,無不痛哭失聲。

是啊,還有什麼比眼看著摯愛之人,自盡於自己的懷中,卻無力挽回,更加痛苦的呢?還有什麼比蓋世的英雄走入末路,不得不仰天長歎,更令人扼腕歎息的呢?

然而,項羽畢竟是項羽,可以敗,可以死,但絕不會束手就擒。項羽聚集起最後追隨在自己身邊的八百多騎兵,一番衝殺,突圍而去。

劉邦命令灌英率領五千騎兵隨後緊追。

當項羽在漢軍的追殺中,渡過淮河的時候,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到達陰陵的時候,項羽迷路了,正好前面有一個種田的老頭,項羽向老人家問路。

因為平時項羽的統治非常殘暴,人們多恨怨項羽,這個老人就是如此。因此老人故意給他們指錯了路,告訴了他們錯誤的方向。等項羽的人馬陷進沼澤地帶的時候,才發覺過來,但是再想回頭就來不及了,被漢軍的追兵追上,再次陷入重圍之中。

如果說,項羽本來還有一線希望突圍而去的話,就是因為這麼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就徹底令項羽的這線希望破滅了。

這,就是小人物的力量啊。天,不可欺,民,亦不可欺也。

關鍵時刻,一棵稻草,能壓死駱駝啊。

无端 發表於 2025-3-29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鸿沟之盟与霸王末路刍议》

项刘鸿沟之盟,实为楚汉相争之重要转折。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此议表面为息兵弭战,实则暗藏玄机。考其形势,项羽军困粮绝,虽具"万人敌"之勇,然韩信用兵如神,已尽取齐赵之地,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刘邦许和,乃"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策,非真欲划疆而治也。

观刘邦背约之举,虽后世儒者诟病其失信,然《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楚汉之际,权谋为上。张良"运筹帷幄"之谋,韩信"独当一面"之才,彭越"游击扰楚"之术,皆成合围之势。项羽刚愎自用,不用范增之策,终致垓下之围。其"四面楚歌"之境,非独刘邦背盟之故,实乃战略失当、人心离散之必然。

太史公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诚为的论。鸿沟之盟后,楚军东归,士气已堕;而汉军得关中根基,诸侯归附,此消彼长间,霸王之业遂成绝响。此中得失,足为后世鉴戒。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4-8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垓下之围中"兵道"与"王道"的辩证关系》

鸿沟之盟的破裂与垓下之围的爆发,实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兵道"与"王道"辩证关系的经典案例。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记载,不仅呈现了战术层面的心理战运用,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战争伦理与政治智慧的冲突。

从兵家权谋观之,刘邦"兵不厌诈"的做法符合《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的要义。张良建议的"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实为"攻心为上"的极致演绎。韩信诱敌深入的战术,暗合《吴子兵法》"先战其心,后战其力"的用兵原则。这种心理战法的运用,使楚军"士卒离心"而"不战自溃",展现了军事谋略的高度成熟。

然从王道政治观之,项羽的悲剧恰在于其未能参透"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真理。鸿沟议和后"引兵东归"的决策,暴露其缺乏"居安思危"的政治警觉。对比刘邦"与天下同利"的封赏策略,项羽"妒贤嫉能"的用人缺陷,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箴言。

值得深思的是,楚歌攻心术的成功,本质上是文化认同的胜利。汉军通过楚地民谣唤醒楚卒的乡土意识,这种"以文化为兵器"的智慧,远超单纯的武力征服。正如《司马法》所言:"攻国之道,攻心为上。"刘邦集团深谙此道,将军事打击与文化渗透相结合,终成"混一海内"之功。

垓下之役留给后世的启示在于:真正的王者之道,当如《六韬》所言"全胜不斗",既要有"诡变"的军事智慧,更需具备"诚信"的政治品格。项羽的失败,非战之罪也,实为未能实现从"霸者之术"向"王者之道"的升华所致。太史公"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慨叹,恰成千古警钟。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