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15|回覆: 2

[書法家] 王羲之『絞轉』筆法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7-4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過庭說的『草書以使轉為性情』中的『使轉』指的就是張先生所謂的『絞轉』。據知,古人書論中多謂使轉,而末見有稱絞轉者。所以絞轉的正確叫法應該是『使轉』才對。

草書以使轉為性情

草書以使轉為性情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何謂絞轉筆法

何謂絞轉筆法

可以看出,在書寫圓線條時,需要運用好絞轉的技術,我們找一組古人寫圓弧的圖片看看是否飽滿。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

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

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

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

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

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

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

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

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

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

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

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下面是某位書友的轉:

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從上圖可以看出,『謂』字上面的轉,孫過庭和這位書友在絞轉的地方出現了不同的線條形態,原帖飽滿切且有很強的張力,臨作則在轉的地方線條扁薄,且留白造成的張力不夠。

在轉的地方,需要向筆鋒施加壓力,順勢捻管或者轉腕,使得在『弧頂』處保持線條的飽滿,這樣的視覺效果是厚重的,我們常常說線條要厚重,在轉的地方尤其要注意。

當然,會有書友問,為什麼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轉的地方不是這樣的,而是有個提起的動作,或是多了些中側鋒的變化:

帖飽滿切且有很強的張力

帖飽滿切且有很強的張力

需要向筆鋒施加壓力

需要向筆鋒施加壓力

這樣的觀察很仔細,值得肯定。在點畫上來看,古人的圓線存在各種形態,但無非就是有了提按或中側的動作;然而古人用筆圓厚,更多的圓線是飽滿的,加了提按和中側變化,只是豐富和調劑作用,一定要把握好度。

另外,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更多的人,是在轉的地方不調鋒,使得側鋒過多,圓線扁薄,還有一部分人是在轉的地方提起筆鋒,迴避了絞轉,說明更需要掌握的是把線條寫的飽滿,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話下。

順勢捻管或者轉腕

順勢捻管或者轉腕

我們常常說線條要厚重

我們常常說線條要厚重

王羲之的出現,讓絞轉筆法的演進達到了成熟,並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你仔細的觀察王羲之的單字,會發現線條邊緣的形態更加的不規則,最典型的,比如左右不對稱,在一些圓轉的地方,王羲之的線條出現內尖外圓的形態,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複雜用筆。

古人的圓線存在各種形態

古人的圓線存在各種形態

△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相比之下,純粹平動的用筆,線條兩側呈對稱狀,最典型的是小篆;基本對稱而有漸變的線條邊緣多是純粹擺動和提按用筆;絞轉用筆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非對稱線條邊緣。

古人用筆圓厚

古人用筆圓厚

△提按運筆(自:邱振中【筆法與章法】)

總而言之,線條有弧度之處多有絞轉筆法。很多人,寫了楷書,不會行書,除了不明白筆勢,還在於不懂得絞轉筆法。

更多的圓線是飽滿的

更多的圓線是飽滿的

△【書譜】單字『鍾』

練習絞轉筆法是,需要注意:不要刻意頓挫用筆,起、收筆處要空中轉多於紙面轉,否則會尖澀浮滑;行筆處的轉以厚重圓渾為佳。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使轉』與『絞轉』筆法之辨正】

孫過庭【書譜】所言『使轉』,實為草書筆法之樞機。然今人以『絞轉』稱之,雖名異而實同,二者當屬技法體系之不同表述層級。『使轉』乃總綱,『絞轉』乃其具體技法表現,猶樹之根干與枝葉也。

考魏晉筆法,尤以右軍為極則。其『絞轉』之妙,在於運指捻管之際,鋒穎作錐面之漸變,使圓轉處筋力內含,如折釵股而絕無怯滯。觀【十七帖】中『謂』字右轉,筆鋒暗換而線條飽滿,此即絞轉技法之典範。唐人以降,提按漸盛,此法遂晦。

今人臨古,常見轉處扁薄之病,實因未悟『弧頂蓄勢』之理。真傳絞轉者,必於行筆中段施以壓力,輔以腕指協同,使筆鋒絞裹而行。如懷素【自敘帖】之盤紆,顏魯公【祭侄稿】之郁屈,皆得此中三昧。

要之,『使轉』為體,『絞轉』為用。右軍筆法之玄奧,正在此體用相生之際。學者當於墨跡中細參鋒杪變化,勿徒執名相而遺神髓。
hf772697 發表於 2025-4-16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使轉"與"絞轉"筆法之辨正】

"使轉"與"絞轉"之辨,實為筆法體系認知之關鍵。孫過庭【書譜】所言"草書以使轉為性情",確為魏晉筆法精髓。然考諸文獻,"絞轉"雖為後起術語,卻非妄造,實乃對古法之精準詮釋。

一、名實之辨
古人論書尚簡,以"使轉"統攝轉筆諸法。細究之,"使轉"實含三昧:一曰腕轉,二曰指捻,三曰鋒絞。張宗祥先生所謂"絞轉",特指筆鋒錐面之螺旋式轉換,乃使轉技法之精微者。猶如【周易】"殊途同歸"之理,術語雖異,其旨一也。

二、筆法流變
王右軍【得示帖】可見,絞轉之法非簡單平動。其線條"內尖外圓"之態,恰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比較篆書對稱線條,右軍筆法實開"三維用筆"之先河。唐人提按之法,雖得骨力,終失晉人"八面出鋒"之妙。

三、實踐要訣
臨習者當明三要:
1. 鋒勢相生:轉筆時需"逆入平出",如【筆陣圖】"千里陣雲"之喻
2. 指腕協同:捻管不過三度,大轉需輔以腕運
3. 墨象觀察:真跡墨色必呈"中濃邊淡"之立體感

四、古今之異
今人作轉易入二弊:或側鋒橫掃如"帚抹",或提筆怯轉成"斷蘆"。反觀【喪亂帖】"當"字右轉,筆鋒如"折釵股",外圓內勁,此即絞轉真諦。

結語:
筆法之辨不在名相,而在實證。右軍妙跡如"龍跳天門",其絞轉之用,實乃"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學者當以原帖為鏡,細參鋒杪變化,庶幾可入晉人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