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2010-03-26張立文中國教育報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時提出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孔子及孔門儒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曾在世界上產生過並仍舊在產生着重要影響。儒學的世界傳播對當代文化交流,對打造大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仍有啟發意義。——編者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儒學的傳播發展源遠流長。據【日本書記】載,應神天皇十六年經阿直歧推薦,百濟學者王仁應邀攜【論語】和【千字文】到日,這是儒學傳日之始,之後百濟又輪換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日本之所以受容、繁衍、發展,是與日本原有生存環境、文化語境及發展需要相關聯的。儒學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倡導大義名分、維護社會尊卑等級、協調家族人際關係等特點,符合島國逐漸統一的政治需要。日本民族以崇神敬祖為主旨的神道,與儒學的『神道設教』、『慎終追遠』的天神祖宗崇拜相會通,儒學的『王士王民』、『德治』和『仁政』,適合日本社會改革的理論需要。因此,儒學很快為日本朝野所認同,並在其長期的會通中,形成日本化的儒學。
孔子『開啟』日本學校教育
推古天皇時的聖德太子依儒學德目『德、仁、禮、信、義、智』制度冠位十二階,又制定【十七條憲法】,對日本社會實行改革。【十七條憲法】的主旨是儒家思想。第一條至十六條中,除第二條和第十條受佛教思想影響外,都源於儒學經典,如『和為貴』,『上下和睦』,『君則天之,臣則地之』,『以禮為本,上不禮而下不齊』,『無忠於君,無仁於民,是大亂之本也』,『信是義本』,『國非二君,民無兩主』,『五百歲之後,乃今遇賢』,『使民以時』等。此後多次派遣使者、留學生、學問僧來華學習、研究儒學,他們回國後推動了儒學的傳播,在此基礎上,推行『大化革新』運動,仿照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及賦課制度,廢除私田私民,在公田公民之上建立以天皇為最高權威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種新體制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制訂了【近江令】、【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具有儒學道德化特色,如奉行忠、孝、信等道德規範,具有實踐倫理性。
日本原無文字、學校,儒學初傳時在官廷中開辦學問所,以學習儒學。大化革新後天智天皇時設立學校,在中央設大學寮(相當於唐國子監),地方設國學(『國』是日本當時地方最高行政單位),及大學寮別曹和私學。以傳授學習儒學經典,市縣明經道(儒學科),以『九經』,即【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孝經】和【論語】為教科書,其中以【孝經】和【論語】為必修。大寶元年(701年),宮廷和大學寮開始拜奠孔子,後仿唐封孔子為『文宣王』。【大寶律令】的『學令』規定的教授科目、考試內容都以儒學為主。
武士道的精神血脈
由儒學傳入日本,經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到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為日本早期儒學,具有經驗實用倫理型特徵。12世紀末,日本進入武士掌握中央政權的階段。他們利用、吸收儒學中的忠、勇、信、義、禮、廉、恥倫理道德觀念,作為武士道的重要理念。由於武士出入於生死之門,禪宗的生死如一,立地成佛適合了他們的精神需要。
鎌倉幕府中葉,中日兩國禪僧在互相交往中,在傳播禪學的同時,把宋學的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着作也帶到日本,在鎌倉『五山』和京都『五山』中(五山文化是日本中世獨特文化,五山即五座寺廟。鎌倉『五山』指鎌倉幕府北條時代的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和淨妙寺;京都『五山』指室町時代員利氏將軍在京都建的南禪寺、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和東福寺),同時講授禪學和儒學,主張儒禪和合。禪僧俊芿到宋朝學習天台、禪、律及【四書】,1211年回國時攜中國書籍約2000餘卷,儒學約256卷。臨濟宗僧人雪村有梅、中岩圓月等都主張融合儒禪,【東海一漚集】卷四【中正子內篇之三•戒定慧篇】中說:『治世出世之教雖異,其於心之得失則均矣』。室町時代,儒學由『五山』走向世間,形成了博士公卿學派,用朱子新注教授儒學,被稱為『第一程朱學者』的一條兼良,着有【四書童子訓】,是日本最早的【四書集注講義】。薩南學派創始人桂庵玄樹吸收歧陽方秀和訓方法,改進了『四書和訓』。漢籍訓讀法不僅能使一般人大致了解文本意思,也使漢文化得以普及。海南學派創始者南村梅軒傳播程朱道學,以存心、謹言、篤行為修為功夫。從鎌倉到室町,儒佛融合,儒借佛而發展,特別是宋學由『五山』而得以傳播,而至推廣,為德川幕府時代的獨立發展奠定了基礎。
朱子的權威地位
德川家康在平定戰亂後,為鞏固統一,嚴守尊卑,加強思想教化,宋學的朱子學比之禪學更適應了這種需要。朱子學在德川氏的尊崇下,而具有意識形態的權威性。藤原惺窩及其弟子林羅山、松永尺五等人是德川幕府初傳播和普及朱子學貢獻最大者。林羅山師從日本朱子學的開創者藤原惺窩,歷任德川四代將軍文教官員,協助制定法律制度,起草外交文書,建造了私塾『昌平璜』,成為官方儒學教育場所。他排佛,亦排耶穌。他以智仁勇比附神道教的三種神器,主神儒合一。此後,儒學在日本迎來了鼎盛期。朱子學、陽明學形成不同學派。貝原益軒(1630年—1714年)推崇朱子學,他依朱子『大疑則可大進』之意,而具有批判、懷疑精神,使日本朱子學趨向經驗合理主義。他以『理氣合一』論批評朱熹『理一元』論,以『格物窮理』說接引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新井臼石(1657年—1725年)發揚朱子窮理精神,研究歷史,追求歷史演變真相,着【讀史餘論】、【古史通】、【史疑】、【西洋紀聞】等。他給德川家宣講授【四書】、【近思錄】、【書經】、【詩經】和【通鑑綱目】等。
江戶時,大阪是最大商業中心,形成以『懷德堂』為中心的大阪朱子學派。三宅後庵和中井甃庵創始,尊信朱子,批判鬼神,尊王賤霸,兼收諸家。其子中井竹山長於歷史,中井履軒專研經學,着有【七經雕題】和【七經逢原】等,由於倡導自由的學術研究之風,大阪朱子學得以繁榮。
貝原益軒等的思想特點為客體經驗朱子學,山崎闇齋則把朱子學向內轉為道德化、神學化。他尊奉朱子,視朱子為孔子以來第一人,猶如宗教教主,批判陸王,排斥佛教,以祖述朱子學為宗旨;提倡心身相即,『敬義夾持,出入無悖』的躬身篤行精神;建構『垂加神道』,以儒學來附會日本神統神國思想,以陰陽五行比附七代天神等,把儒學神學化。其弟子佐藤直方、淺見絅齋、三宅尚齋為『崎門三傑』,他們共同嚴肅尊崇朱子學,不同意暗齋的『垂加神道』說。佐藤直方主張『以理制氣』,不為氣曲,以靜坐存養方法,了知『太極之一理。』淺見絅齋認為,『朱子之學衡天地宇宙』,已成『天下萬世之法』,提倡忠義大節。三宅尚齋主張『天地精神之理』,與其所生的人的精神、祖先精神,三位一體,人的精神通過祖先精神與天地精神冥合。
日本儒學的旁脈別支
日本理學儒學除朱子學派外,還有陽明學派、古學派和折衷派等。五山禪僧了庵桂悟於永正八年,明正德六年(1512年)奉將軍足利義澄之命出使明朝,並會晤王陽明,是與陽明學接觸之始。中江藤樹是陽明學派的開創者。他始信奉朱子學,後轉向陽明學,倡導『天地萬物皆在我心之孝德之中』,『良知具於方寸』,方寸即心,心之良知可以『明明德』。良知功夫是要盡孝道,對祖先、天地、太虛神道盡孝德,通過慎獨、致知,提升道德修養。
中江藤樹後,分為重內省的德教派和重實踐的事功派。熊澤蕃山曾師從中江藤樹,後潛心研究儒學,着有【大學小解】、【中庸小解】、【論語小解】和【孝經小解】。他融合朱子重『窮理辨惑』之思和陽明重自反慎獨之功,主張『萬法一心,天地萬物皆不外乎心』,『天人合一,理氣合一』,『體用一源』。認為『天地一源』的神道,即『太虛之神道』,把太虛抬至神的地位。佐藤一齋主『心則天也』,『心之來處,乃太虛是也』。心是氣的靈者,是其本體之性。故世人諷他『陽朱陰王』。大鹽中齋始學朱子,後因讀呂坤【呻吟語】轉向陽明學,着【古井大學刮目】、【儒門空虛聚語】和【增補孝經匯注】等。力行陽明『知行合一』說。『天保大饑饉』中,他組織饑民起義,史稱『大鹽平八郎起義』,失敗後自焚。其指導思想是陽明學的太虛、良知和孝本論。
古學派是指注重從中國古典經書中探究聖人真意的思潮。古學派先驅是山鹿素行,他尊信古典,形成『儒學道統論』,主張儒學始於伏羲、神農,盛於孔子,『孔子沒而聖人之統殆盡』。批評宋程朱等道學為陽儒陰異,主張回歸孔子之前儒學,並自命為繼孔子之後的道統正傳。他倡導武士要明心術,盡忠主君,自覺實踐人倫之道,嚴守日常生活禮儀,以儒學道德倫理解釋武士道。他主張皇統一貫『日本主義』,認為日本比萬國優越,對後世影響很大。伊藤仁齋學程朱性理之學,着【語孟字義】、【中庸發揮】等書,探索孔孟學說古義,對遮蔽經書原義的朱子【四書集注】和【四書大全】進行批判,認為宋儒講心性之學為『虛』,故流於佛老,背離人倫日用之學的『實』。伊藤仁齋的文獻學考證的古義學,實是一種新詮釋,標誌着以朱子為主流的儒學從武士向城市工商業町人的滲透。如果說伊藤仁齋為『古義學派』,那麼,荻生徂徠為古文辭學派。他受明代李攀龍、王世貞古文辭學的影響,而開創日本古文獻學。他認為『先王之道』的載體是【六經】,得『先王之道』,必須學習、研究【六經】,這種學問便稱為『古文辭學』。先王們製作的『禮樂之道』,是禮樂刑政等制度文化的總稱。『法天以立道』,道體現了天命。徂徠死後,弟子分為二,一是發展其漢詩文創作,二是繼承其經學研究,如太宰春台等。太宰春台着有【六經略說】、【聖學答問】、【論語古訓】和【詩書古訓】等。認為『天地是一大活物』,一切為神所作為;神道是聖人之道的一部分。『所謂神道者,乃是在佛法之中加入儒者之道而建立的』,並否定日本歷史起源於神創說。
折衷學派是指朱子學以外的儒學思潮。片山兼山被稱為此派之祖,他搜集秦漢以前的古書,折衷朱王(陽明)之學,認為『禮樂之德以誠而成』,聖賢君子所以成德功業,『皆以誠為本』。天地萬物運行變化是天心之誠的體現。井上金峨主張折衷諸學說而取長補短。他着【經義折衷】,評點朱子學、陽明學、徂徠學。主張『學問之道,在乎自得』,自得就是自我與【六經】相對照,『折衷仲尼』。冢田大峰延續徂徠學的『先王之道』,認為治國安天下之道,在於經籍。他以文獻考證方法獨自註解經書。
不一樣的儒學
德川幕府在1868年被推翻後,儒學也喪失了其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明治維新掀起向西方學習熱潮,儒學被邊緣化,造成道德退化、風俗紊亂。元田永孚主張在國民教育中恢復儒教。西村茂樹認為要維繫國家風俗和人心,就需要儒學的『道德之教』,而着【日本道德論】。學者黑住真提出,在近代日本,『儒教不僅參與了近代國民國家的形成,其對日本的帝國化也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這是『某種近代日本儒教』的特例,而與中國、韓國、越南等國儒教異,也非『近世日本儒教』。
(張立文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國學研究院院長、【國際儒藏】總編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