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9|回复: 0

[医药临床] 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十六字要诀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4版 发表于 2018-7-4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糖尿病隶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自古以来,中医防治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与宝贵的临床经验。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及临床实践,提出“全程干预、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防治糖尿病的“十六字”要诀,以飨同道。

全程干预

针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各个阶段,中医药都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高危人群,主要是运用中医药养生原则与方法,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比如食饮有节、不妄作劳、导引按跷……强调高危人群,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这其实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种体现;而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已经超标,但是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阶段,中医药辨证论治,加之患者适当的运动与饮食控制,绝大多数病人可以逆转病情,重新回到健康人群行列,这个阶段是中医药发挥作用的重要阶段。而在糖尿病期,患者的血糖已经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果是新发糖尿病,且患者的胰岛功能尚可,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纯中医中药治疗。但是,如果患者病程较长,胰岛功能较差,不能让患者骤然停用西药,而中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辨证论治,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于减轻西药的副作用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到了并发症时期,西医往往采用的是对症治疗,而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更加凸显,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中医药不仅能够提高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优势。所以,中医药的理念和治疗应当贯穿于包括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各个阶段。

扬长避短

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既要充分认识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也不能盲目夸大中医药的作用,而应当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比如临床上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处理,因为该病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要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同时运用胰岛素立即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另外对于胰岛功能差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也不能盲目停用西药。

重点突出

尽管主张中医药的理念和治疗应当贯穿于包括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各个阶段,但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医药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侧重的。针对高危人群,中医药治疗干预的重点是未病先防,即中医保健宣教和中医药保健预防;在糖尿病前期,以及新发的糖尿病,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是通过中医对于该疾病的整体认识,比如说大多数患者存在内热病机来进行微观辨证,整体调节,意在保护修复;若患者已确诊为糖尿病且临床症状明显,这个阶段中医主要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改善症状或用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糖尿病并发症阶段,中医药发挥的作用的重点在于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标明确

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自身定位问题,一定不能把降低血糖作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终极目标,如果仅仅通过血糖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那必定是片面的。因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是紧盯着“血糖”来看的,实际上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发挥的是对人体组织器官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干预与调节作用。临床观察发现,很多患者通过中医药的治疗,不仅血糖降下来了,血脂、血压也得到有效的控制,患者的整体状况都得到显著改善。所以要认识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目标不是单纯为了降糖,而是对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和综合干预,最终达到阴平阳秘。

把“全程干预、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作为防治糖尿病的“十六字”要诀,旨在说明临床中要正确定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中的地位,既要充分认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与前景,针对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也要认识到目前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劣势和不足,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发挥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齐铮 山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4-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十六字要诀之我见

拜读《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十六字要诀》一文,深感作者对中医防治消渴病的深刻理解与临床智慧。今不揣浅陋,就文中要旨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全程干预"之说,实得《内经》"上工治未病"之精髓。然窃以为,此四字当以"辨证为先"为前提。消渴病机复杂,阴虚燥热虽为常,然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困等证亦不少见。若无精准辨证,徒言全程干预,恐有刻舟求剑之虞。建议在"全程干预"前加"辨证施治"四字,方显中医特色。

"扬长避短"之论,诚为的见。然中西医结合之道,非简单叠加,当如《伤寒论》中"合病""并病"之辨。对于酮症酸中毒等急症,西医疗法确有优势,然中医之"存津液"思想可指导补液策略;胰岛素固能降糖,而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之功亦不可没。二者相须为用,方为上策。

"重点突出"之议,尤见临床功力。然各期重点之确立,当本于"三消"辨证。上消重在肺胃,中消责之脾胃,下消关乎肾元。建议在分期论治基础上,结合"三消"病机,使重点更加明确。如糖尿病前期多见脾虚湿困,当以健脾化湿为重点;并发症期多见络脉瘀阻,则当重视活血通络。

"目标明确"之说,固为要义。然中医之目标,非仅血糖数值,更当重视"阴平阳秘"之整体平衡。建议在制定目标时,参考《金匮要略》"阴阳相得,其气乃行"之旨,将症状改善、体质调理、生活质量等纳入目标体系,方不失中医本色。

此外,文中未及而余以为重要者,尚有"药食同源"之理。如《千金要方》载苦瓜、山药等食疗方,既可辅助降糖,又能顾护胃气,诚为防治要法。建议在"全程干预"中增补食疗内容,使防治体系更为完备。

要之,十六字要诀已得防治大要,若能辅以辨证为先、三消为纲、药食并用诸法,则防治体系更臻完善。区区管见,未敢自是,惟愿与诸同道共探消渴防治之道,造福苍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初六日酉時| 2025/4/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