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1|回复: 2

[中医理论] 多年临床经验·计较太多最伤肺,容易患肺病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7-5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计较太多最伤肺

计较太多最伤肺

1

适度悲伤倒不妨,计较太多最伤肺

《黄帝内经》明言,忧伤肺,悲哀伤肺

谁没有忧愁和悲哀的时候?

的确,很多人难过或忧愁的时候,喉咙里都会觉得不舒服,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喉咙是肺管,喉咙里不舒服,明显就是提示肺部受刺激了。

悲伤的时候,人会哭泣,人一哭起来会一把鼻涕一把泪,之所以会流鼻涕,也是肺受了刺激。但一旦悲伤难过没有了,我们就不会再流鼻涕了,喉咙里也会舒适起来。这说明,一些小小的悲伤难过,对肺只有一些刺激,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实,我倒认为,一些小小的悲伤和难过,不仅不伤害肺,反而对肺有好处。

我见过一位病人,是位三十多岁的家庭主妇。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她家里也不例外:老公工作忙,早出晚归,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管,但要求很苛刻,家里稍微不整洁,就会大发雷霆;儿子在上小学,可偏偏是个小捣蛋,经常在学校闯祸,连累她时不时被叫到学校里挨老师一顿责怪。

这些委屈,她没地方诉说,只好偷偷自己掉泪。这时候,她心里会倍感凄惶,非常难受,喉咙里像卡着个什么东西似的,严重的时候,还会觉得气短。有时候,她会索性瞅着没人的时候哭一场。说来也奇怪,每次哭完后,她就觉得轻松多了,喉咙里也舒服了,气也顺了。

这样看来,肺部受一点小小的刺激,然后再恢复过来,对肺来说,是一种释放,是一种健康训练。只要不是太大、太频繁或持续时间太长的悲伤和难过,就行了。而这样大的悲伤难过,人们经历得很少。

所以说,“悲伤肺”也好,“忧伤肺”也好,其实都没有对我们的肺产生过大影响。但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常常碰到肺部疾病呢?是什么情绪或性格造成的呢?

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伤肺的情绪或性格太多。一般来说,对各方面计较得多的人,肺部往往比较弱,也容易患上肺病。

“计较”一词,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它包括很多内容。“计”就是算计,“较”就是比较,计较就是一边精打细算一边比较。这是一个让人很累的习惯。

这样的人过于认真,追求完美,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要求都很高,如果没能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很难受,即使表面上没有什么反应,内心也会憋着一股气,而且一憋就是很长时间。这样的人还善于比较,而瞎比较又是健康一大克星。须知,“人比人,气死人”,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嫉妒心起来了,马上难受得要命,就憋着一股气了。

肺主一身之气,身上哪里的气不匀和了,肺就要赶紧去调和,去平息。所以说“肺为相傅之官”,他像宰相那样哪里有不平之气,就治理哪里,而且会治理得很得力。我们身体里哪个部位气不顺,都是肺在默默地调节着。

然而,惟有从心里生出来的这股气,肺最难调节。为什么呢?心为君主之官,是皇帝,肺只是个宰相,他要给皇帝顺气,难度就要大得多了。我们因为追求完美、忌妒等心态造成的憋气,就是心造成的,给肺造成了莫大的压力!肺遇到了这样不争气的“君主”,有什么办法呢?它也只能像蜀相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知道三国演义故事的人,无不同情诸葛亮,痛恨刘禅不争气,造成了蜀国的衰落。殊不知,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完美、计较太多、嫉妒心太重,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悲剧就要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上演了,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拖垮我们的身体。

2

随喜:分享别人的喜悦是养肺的玄妙法门

我以前见过一位老大夫,在临床上,遇到肺上有问题的患者,他在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一些心理引导。让他们心里少一些计较。每当他故作神秘地说“你这人嫉妒心还蛮强的”的时候,病人总是非常惊诧,说:“您简直神了,怎么连这个都知道啊!”

其实这并不神,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既然嫉妒心最伤肺,那么,肺上有疾病的人,嫉妒心总是要相对强一些的。

那么,怎么让自己不计较,不嫉妒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往往是很难改变的。很多人都说,计较、嫉妒也是一种性格,当然不容易改掉了。明知道嫉妒不好,会伤肺,可再次看到别人得了好处,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仍然做不到心平气和,不由自主地不高兴起来。如果要压抑这股不高兴,反而会更难受。怎么办呢?

实际上,我认为,计较、嫉妒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习惯。性格难以改变,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适当的方法。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心灵训练:

首先,我们想想:如果某个人赚了钱,请我们吃饭,请我们去旅游,我们高不高兴?有人在书店看到一本好书,买了两本,送一本给我……我们会怎么样?肯定会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他们的物质财富拿出来跟我们分享。

如果某人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或是美丽的传说,或是好玩的笑话,讲给我们听,我们会怎样?肯定也会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拿出来跟我们分享。

同样,如果某个朋友兴冲冲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前几天买彩票中了1000万,买了栋别墅,又买了辆豪华轿车。”或者有个老同学打电话来说:“我儿子今年高考考了个省状元!”我们会怎样呢?可能有点嫉妒了,有点不高兴了吧。心里想:“你炫耀啥啊?”

其实,朋友本是一番好意,他很高兴,想和我们分享他的高兴而已。我们为什么不能领这个情,反而因莫名其妙嫉妒而生出这么多烦恼呢?嫉妒不会使我们得到任何东西,反而伤害我们娇贵的肺。干吗不跟着他一起高兴高兴呢?要知道,高兴对健康可是有好处的啊。朋友中奖了我不能分红,分到了一点高兴,也是收获啊。

只要每当遇到别人得了好处,遇到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我们能把他们的成就和喜悦拿来作为自己高兴的资本,跟别人一起高兴,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习惯,不知不觉,嫉妒心也就小了。

别小看这么简单的一个心灵训练,它可是大有来头的呢。这就是佛家说的“随喜”。所谓随喜,就是跟着高兴,遇到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们也跟着高兴。这是佛家修行的一个法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时时刻刻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进行这样的训练,那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至于养生、养肺,当然不在话下啦。

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心理活动,不费力气,不花钱财,不耗时间,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这就是我们的嫉妒心在作怪了。看见别人得了好处,内心什么时候能出现哪怕一丁点由衷的喜悦,这就说明嫉妒心没有了;什么时候能心花怒放,比受益者自己还高兴,那我们简直就成比神仙还快乐了。

我,只有一个,一个人的快乐是非常有限的。别人,有千千万万个,别人的快乐加起来也是无际无边的。我如果能够跟着所有人的快乐而快乐,那我们整天不就快乐似神仙了吗?

而且,分享别人的快乐,会让别人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好感,也会让别人更加快乐。我们每天这么快乐,肯定会人见人爱;没有了嫉妒心的折磨,心灵轻松了,快乐和善念足以让人身体气机调畅,肺的那些毛病,早就没影儿了!

3

发现别人的好,就是养自己的肺

要想摆脱计较、嫉妒的习惯,还有一个心灵训练,就是:发现别人的好。

具体做法是:不管是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别人无心“冒犯”了我,也不要说别人不好,而要找出他好的地方、对的地方。

我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位患有慢性哮喘的老太太。此前,这位老太太每次见到我,都会有一通牢骚,总说她儿媳妇不好。说她儿媳妇不孝顺公婆,下班回家光知道上网和看电视,一点家务都不做;说她儿媳妇不节俭,买了数不清的衣服;说她儿媳妇不生孩子,养个宠物狗当儿子……

“唉,甭提了!提到她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实际上还真是如此,说着说着,老太太的呼吸就急促起来了。我知道,她的哮喘一半来自年老元气虚弱,一般则来自家庭的婆媳矛盾。如果婆媳矛盾不解决,用再好的药,也别指望她的病能好。

所以我教他不要总是找儿媳妇的缺点,要学会找她的有点,观察她哪儿好。

“她就没有哪儿好!你叫我怎么找啊?”老太太气鼓鼓地说。

“这不可能!”我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好处,也都有自己的不好。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完完全全的坏人都是不存在的。比如,闹矛盾吵架的时候,大家都在说自己哪里好,别人哪里不好,你仔细听听她说的,不就找到她的好处了吗?”

“她从来不跟我吵架,我说她的时候她一声不吭。”

“这不就是一个优点吗?很多儿媳妇做不到哦!”我赶紧启发她,“还有,她要挣钱养家糊口,能和您住在一起,让您的晚年很热闹,这不也是她的好吗?”

老太太点点头。说:“要这么说,这孩子的优点还真不老少。”

“那不就得了,您以前都没看见啊。”

“可她缺点也很多啊。”老太太还不示弱。

我告诉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女子多买几套衣服无可厚非,而且她们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您就不要管这些闲事啦。工作的压力大,生孩子的事情可以往后拖一拖,现在很多职场女性就是如此,这也是为了这个家啊,您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呢?抱孙子是迟早的事,急不得的。至于养个狗,只是喜欢小动物,调剂调剂生活而已……

在我的劝导下,老太太真的回去就不管闲事了,光找她儿媳妇的优点,而且嘴还不闲着,在街坊邻里同别的老头老太太聊起天来的时候,一个劲儿地夸她儿媳妇。这儿一来,不知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和称赞,大家都说这老太太有福。老太太整天乐得合不拢嘴,看她儿媳妇也是越看越顺眼了。

很快,她们婆媳相处得就像一对亲母女那样好了。有两次,我居然看见她和她儿媳妇手拉着手在街头散步。老太太的心情好了,治起病来就容易多了。很快,老太太又向邻居宣布:“是我儿媳妇根治了我的哮喘。”

这位老太太的聪明之处在于,她能听进去别人的良言,善于找她儿媳妇的好处,迅速化解了婆媳矛盾。

我们很多人都是善于找自己的优点,善于找别人的缺点,结果找来找去,我们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好人,这个世界一片漆黑,这有什么意思呢?只能把自己气个半死而已。干吗不来个换位思维,像找自己优点那样去找别人的优点呢?

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一个人只要有几个优点,就能让我们觉得很可爱了。那样,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好人,我们身边的世界多么美好。

而且,当我找别人缺点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对别人不好,别人也会找我的缺点,也会本能地对我不好;当我找别人优点的时候,会本能地对别人好,别人也会看到我的优点,会本能地对我好。

人际关系就是这样,可以迅速地处理好,也可以迅速地弄糟。我们的肺也是这样,可以迅速地通畅,也可以很快憋闷起来。关键看我们会不会找别人的优点。

任逸然 发表于 2025-4-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肺气论与情志致病机理刍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忧伤肺"的病理机制,实为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重要命题。笔者结合临床所见,对此作三点阐发:

一、肺气宣降与情志活动的生理关联
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与情志活动存在深刻联系。《灵枢·本神》指出"肺藏魄",其气机升降直接影响情绪表达。临床所见"如鲠在喉"之感,实为肺失宣发所致气机壅滞;涕泪交流则是肺气宣发太过之象。适度的情绪宣泄犹如"金郁则泄"的自然调节,符合《内经》"以平为期"的养生宗旨。

二、计较心性伤肺的三重病机
1. 气机郁滞:长期精于算计易致肝郁克肺,形成"木火刑金"之变。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云:"忧则气沉,沉则气郁",此即现代临床常见的气郁型咳嗽的发病基础。
2. 阴液耗伤:过度比较引发的嫉妒心理,暗耗肺阴。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郁损肺阴,干咳失音",正合当今所谓"燥邪伤肺"的病理过程。
3. 卫阳受损:完美主义导致的长期心理紧张,削弱肺卫之气。《难经·十四难》言:"肺主皮毛",肺气亏虚则易感外邪,此乃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内因。

三、调肺养生的实践智慧
1. 导引之法:《诸病源候论》载"肺病导引法",建议晨起叩齿咽津以润肺,配合伸展运动疏通气机。
2. 情志调摄:可效法《庄子》"坐忘"之法,通过"堕肢体,黜聪明"达到精神内守。清代医家徐大椿主张"治病先调神",此尤为关键。
3. 食疗辅治:孙思邈《千金要方》推荐百合、杏仁等白色食材,取"白色入肺"之理。现代研究证实此类食物含有的黏液质确有润肺之效。

结语:
肺为娇脏,不耐情志过极。计较之心非但伤肺,更损及全身气机。养生当以《内经》"恬淡虚无"为要旨,明乎"物来顺应,事过心宁"之理,方得肺气清和之妙。医者临证,尤需细辨情志致病之由,方不致见肺治肺,落入下工。
罗行 发表于 2025-4-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情绪致病机理与肺系养护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忧伤肺"之论,实为情志致病理论之精要。然临床所见,情志伤肺实有浅深之分、缓急之别。今就原帖所论"计较伤肺"之说,试从中医藏象理论作专业阐发。

一、情志伤肺的生理病理机制
肺主气司呼吸,其志为忧。适度悲泣本为肺气宣发之机,如《灵枢·口问》所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此乃情志活动之常。然过度计较者,其病机有三:一则思虑过度暗耗宗气,如张景岳《类经》所云"忧则气沉";二则郁怒伤肝,木火刑金;三则长期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酿生痰浊。此三者皆可致肺失宣降,轻则喉如物梗,重则发为咳喘。

二、计较之性的辨证分析
计较实为思、忧、怒三情交织之态。其伤人尤甚者,在于形成"郁-瘀-虚"的恶性循环。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肝郁日久必乘脾土、侮肺金。临床常见此类患者除肺系症状外,多伴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肝郁之征,此即《金匮要略》"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之证。

三、养生调摄要点
1. 情志调养:当效法《庄子》"坐忘"之境,以"虚静恬淡"为要。可习"六字诀"之"呬"字诀以宣肺气。
2. 经络导引:常按揉太渊、列缺等肺经要穴,配合膻中穴以宽胸理气。
3. 药食同源:轻证可用甘麦大枣汤缓急润燥,重证则需逍遥散疏肝健脾。

四、临床启示
余尝治一出版业者,平素苛求完美,校稿必字字计较,后发为哮喘。诊其脉弦细而数,舌边尖红。此乃典型肝郁化火、上灼肺金之证。予丹栀逍遥散加减,并嘱其每日习书法以怡情,三月而愈。此案正合《养生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之旨。

结语:
《黄帝内经》五志理论,贵在把握"中和"二字。计较伤肺之说,实为现代社会中"形劳而不倦,神劳而不耗"养生原则的反面例证。养肺之道,当外避雾露之邪,内调平和之气,使金脏得清肃之令,则百脉俱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