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3|回覆: 0

[醫藥臨床] 多因複合(中)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7-6 2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是病人個體在同一時間既有寒證表現,又有熱證表現,寒證與熱證混雜而成的一類證候群。

寒證與熱證,多系臟腑陰陽失去平衡而產生的臨床表現。各個臟腑之間的寒熱表現各有差異,或一髒有寒、一髒有熱,或同一臟腑既有熱象又有寒象,臨證時不可不詳細辨別。如肝熱脾寒之泄瀉、痢疾;腎陽虛寒、痰熱蘊肺之咳嗽、哮喘;寒熱互結於中焦之痞證、胃痛等。

寒熱錯雜的臨床特點是既有熱象,又有寒象,寒象與熱象同時並見。如肺熱咽痛痰黃,與腸寒腹瀉冷痛交錯並見的上熱下寒證;上感外寒,下有濕熱的上寒下熱證;外邪傳裏化熱,表寒未解,或本有內熱,又感寒邪的表寒裏熱證;脾胃虛寒,又外感風熱或暑熱的表熱裏寒證;其他如痹證的經絡蓄熱而客寒外加,或寒濕久痹而外受客熱,症見關節灼熱腫痛而又遇寒加重,惡風怕冷,苔白罩黃,或關節冷痛喜溫,而又內熱口乾口苦、尿黃等;以及臨床上常見的肝熱脾寒、胃熱腸寒、脾寒胃熱等。目前,寒熱錯雜並見在疑難雜症中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對此周仲瑛強調尤當注意形成寒熱的來路、病位、比重及其兼夾、消長、轉化的關係,審此對辨證用藥及提高疑難雜症的療效至關重要。

對寒熱錯雜的治療原則,周仲瑛提出當根據寒與熱的主次及病位的不同,散寒與清熱並用,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左金丸、梔子乾薑湯、連理湯等。周仲瑛還常提示,寒熱錯雜之證熱象每易掩蓋寒的一面,故一再告誡臨證時應當仔細辨別,以免獨用苦寒而誤致傷陽。如脘部疼痛痞脹,雖有口乾口苦,胃脘灼熱,舌紅苔黃等火熱之象,若同時兼見脘腹怕涼,喜進熱飲,或口渴而冷飲不舒,或腸鳴下利等,周仲瑛常仿半夏瀉心湯、連附六一湯、梔子附子湯等方意,治以清胃泄熱與溫中散寒並施。常選黃連清胃泄熱,配乾薑溫中散寒,以治寒熱交錯,腸胃不和之痞滿、嘔惡、下利;或配附子溫陽散寒,以治上熱下寒,脾陽不振之胃痛、脘痞;或配桂枝溫散解表,以治胃腸失調或表寒裏熱之嘔吐、泄瀉、胸脘煩悶、惡寒、發熱、少汗等。

此外,尚有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的問題,這些證候初看起來也似寒熱錯雜,但其假熱假寒只是其真寒真熱的虛假徵象,在治療時只須直治其真寒或真熱,而不須寒熱並舉以組方,或只須稍用寒藥或熱藥以為反佐,其分量極輕,和治療寒熱錯雜證大相逕庭,又不可不知。

濕熱肆虐

濕熱是濕與熱合邪所形成的不同於濕也不同於熱的一種複合致病因素,既可從外感受,也可由內而生,常以脾胃為中心,臨床涉及面廣,可引起諸多病症。朱丹溪嘗謂:『濕熱為患,十之八九』。周仲瑛認為,隨着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天熱下逼,地濕上蒸,氣交之中濕熱日盛;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大多數人已由數千年的『藜藿之體』漸轉變成『膏粱之軀』,酒肉炙煿及各種保健品、營養品、滋補品不絕於口,濕熱也易從內而生。內外相合,故目前濕熱為病日趨多見,也最為難治。

周仲瑛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外來濕熱多與急性感染性疾病有關,如傷寒、肝炎、菌痢等;內生濕熱多與體內非感染性炎症有關,如腎炎、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通過反覆臨床實踐,周仲瑛還提出濕熱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始動因素和發病基礎,並貫穿疾病的全過程。濕熱往往首犯中焦,困遏脾胃,土壅而致木郁,由脾及肝。臨床可見脾濕胃熱、肝熱脾濕、肝膽濕熱、膽熱脾濕、腸腑濕熱、三焦濕熱等多種證候表現。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重濁趨下,易損陽氣,常起病緩,病程長,難速愈;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生風動血,易傷陰液,多發病急,傳變快,為害烈。二者陰陽相合,濕遏熱伏,熱蒸濕動,常病涉三焦,上可達腦竅,下可至二陰、下肢;外可在肌表皮毛,內可壅五臟六腑;不但可滯氣入血,而且濕勝可損陽傷氣,熱勝可化燥傷陰,耗陰損陽,可致多髒受損。由於濕熱二邪的陰陽屬性不同,故其臨床表現也常具有二重性。濕熱為患既可以隱匿起病,自覺症狀不多,也可以突變急發,呈危重經過。從病位講既可以在表,又可以在裏;病性既可以似熱,而又可以似寒;病勢既可以似虛,而又可以似實,陰陽錯雜,主次輕重,疑似難決,或病情持續遷延,呈慢性進行性損害;或時起時伏,反覆發作,所以周仲瑛強調在急難症中病症多端、疑似難決之際,當對濕熱病邪格外注意。

從目前情況來看,即使不是發生在炎熱季節的溫疫時病,似乎也與濕熱病邪密切相關。如周仲瑛曾在廣東省中醫院與SARS病人進行過專門座談,病人開始多表現為睏倦懶動,周身肌肉酸痛,頭昏頭痛,昏沉欲寐,身熱不揚,微惡寒,咳嗆痰少,或便溏,約5天左右體溫明顯升高,咳重喘憋,胸痛,舌苔厚膩罩黃等,也表現為濕熱疫毒上受,鬱閉肺衛,肺失宣暢,不能達邪的病理特點。(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