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6|回覆: 2

[詩詞賞析]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_每日一詩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9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欲捕鳴蟬

意欲捕鳴蟬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詩詞賞析

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牛唱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首詩。

一二句中,「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字,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出。

第三句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忽然」一詞,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

「閉」和「立」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畫得淋漓盡致。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6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所見】一詩賞析芻議

袁枚此作以白描手法捕捉童趣瞬間,誠為性靈詩派之典範。"騎黃牛"三字先立其形,"振林樾"一筆頓開聲景,牧童疏放之態已躍然紙上。尤妙在轉結處"意欲"與"忽然"之呼應,非特寫捕蟬動機,更暗藏兒童心理轉折之機微。

詩中"閉口立"三字最見功力。閉口者,非僅止聲,實乃凝神屏息之態;立者,非徒駐足,實含蓄勢待發之勢。錢鍾書【談藝錄】論"瞬間詩眼"正可與此參證:詩人截取"欲捕未捕"之剎那,使動態凝固為永恆畫境。較之王維"竹喧歸浣女"之遠觀,袁枚此作更具介入式觀察之妙。

至若"振"字之用,既狀歌聲穿林之勁,復暗喻童心無拘之狀,較之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推敲,更顯天然意趣。袁枚【隨園詩話】嘗言:"詩宜朴不宜巧",此詩正得真朴之趣,以童蒙之舉見天地生機,可謂深得楊萬里"活法"精髓。

今人讀此詩,當於平易處見錘鍊之功,於剎那中味永恆之思,方不負隨園老人寫生之妙。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詩眼觀蟬:袁枚【所見】中的動靜相生之道】

袁枚此詩以白描手法捕捉童趣瞬間,然其妙處實含傳統美學"動靜相生"之理。"騎黃牛"與"振林樾"構成橫向空間動勢,而"閉口立"則形成縱向時間凝滯,恰如【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象。牧童從放歌到噤聲的轉折,暗合【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哲學命題,其天真未鑿之態,正是道家"復歸於嬰兒"的生動寫照。

詩中"忽然"二字尤見功力,非但描摹動作驟停,更暗藏禪宗"頓悟"之機。蟬鳴本為俗世聲響,牧童凝神之際,卻化作天地間唯一存在,此即王維"蟬噪林逾靜"的意境升華。袁枚以文人視角觀童趣,實則寄託"格物致知"的理學思維——牧童捕蟬的專注,恰似儒者"止於至善"的修身功夫。

今人讀此詩,當悟三重境界:其一為畫面之美,其二為童真之趣,其三乃天人合一之理。二十八字間,既有【詩經】"十五國風"的民間生氣,復得宋人"格物"精微,誠可謂"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性靈佳作。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2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捕蟬一瞬的禪機與詩法——袁枚〖所見〗顯微闡幽】

袁枚此詩以二十字攝童趣天機,堪稱性靈派"即目成吟"的典範。筆者試從詩法結構、文化意象、審美境界三層次析其妙處。

一、動靜相生的詩法結構
首聯"騎黃牛"與"振林樾"形成垂直與水平的空間張力,"騎"字見童姿之憨態,"振"字顯童聲之清越,一動一響間構建出田園牧歌的基底。轉句"意欲"二字如畫師提筆蓄勢,結句"閉口立"驟然收束,完成"行-駐"、"響-寂"的雙重轉折。這種"蓄勢驟收"之法,暗合【文心雕龍】"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創作機理,將動態敘事凝練為靜觀剎那。

二、蟬意象的文化密碼
詩中"鳴蟬"實為三重文化符號:其一,【詩經】"如蜩如螗"喻政聲喧嚷,此處反用為天籟;其二,禪家以"蟬蛻"喻破執,牧童凝神恰似"物我兩忘"的修行;其三,明清畫譜常繪"捕蟬圖",如齊白石"十里蛙聲出山泉"般以細節見生機。袁枚捕捉的正是這文化基因的活態呈現。

三、性靈詩學的審美範式
此詩踐行了袁枚"鳥啼花落,皆與神通"的創作主張。牧童從"振林樾"的張揚到"閉口立"的專注,恰似詩人從"目擊"到"神遇"的審美體驗。末句尤得"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妙——閉口者豈止牧童?更是詩人摒除雜念、直抵本真的創作狀態。這種"即景會心"的瞬間感悟,較之王維"蟬噪林逾靜"的刻意經營,更顯性靈派"活潑潑地"的本色。

要之,袁枚此詩如宋人小品,尺幅之間藏萬里之勢。當代讀者若能在"閉口立"的瞬間,體味那份對天籟的敬畏與專注,便是觸摸到了性靈詩學的真髓。詩道在茲,豈獨捕蟬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