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1|回覆: 1

[國畫欣賞]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七月荷花香,相逢在『荷』處

  [複製鏈接]
國畫與書法 發表於 2018-7-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七月荷花香,相逢在『荷』處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幼名蓮子,號老蓮。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明·陳洪緩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

明·陳洪緩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

明·陳洪緩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

田田蓮葉,隨風翻動,荷花映日,美不勝收,再加上一池綠水、幾片怪石、彩蝶翩躚、戲水的鴛鴦,構成了一幅極美極靜的畫圖。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局部)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局部)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局部)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一)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一)

國畫荷花 /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局部)

水面上的兩隻鴛鴦,沒有畫成通常並排而臥的樣子,而是左右相向。一隻在石與葉的中間休息,另一隻則在戲水,但是它的頭是側向愛侶,眼中更似有脈脈的情意。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二)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二)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

葉也婀娜,花也嬌艷:幾莖荷葉,或側或正;幾朵荷花,或放或苞。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三)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三)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四)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四)

國畫荷花 / 明·陳洪緩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局部)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五)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五)

明·陳洪緩 國畫荷花【為荷而來】(局部)

兩隻彩蝶,正從畫的左上方向被蓮葉遮擋了一半的一朵荷花飛去。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六)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六)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 國畫荷花(局部)

這一隻,早已停留在花心。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七)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國畫荷花(局部七)

國畫荷花 /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局部)

一隻青蛙正隱伏於石後的荷葉上覬覦蟲兒,弓身欲動。。。

國畫荷花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

國畫荷花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

國畫荷花 / 明·陳洪緩 【為荷而來】

陳老蓮不愧為陳老蓮,這幅【為何而來】畫得實在太完美啦!

小滄 發表於 2025-4-8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洪綬〖為荷而來〗的文人意趣與畫境建構】

陳洪綬此幅【為荷而來】實乃晚明文人畫"格物致知"精神的絕佳體現。老蓮以"蓮子"為幼名,與荷之因緣早植根脈,此作既是對物象的精準捕捉,更是文人"比德"傳統的視覺延伸。畫面中田田蓮葉取法宋人"沒骨"技法,墨色氤氳間可見徐熙野逸遺風,而荷花勾勒則融匯了唐代周昉的"鐵線描"筆意,剛柔相濟處盡顯畫家"以書入畫"的深厚功底。

細觀鴛鴦構圖,其"相向而棲"的造型突破兩宋院體程式,暗合【周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的意象。左側鴛鴦頸項扭轉的S型曲線,與右側荷葉的翻卷形成力學呼應,這種"勢"的營造令人想起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空間調度。尤其眼波處理採用"點睛"古法,以焦墨輕點瞳仁,使禽鳥頓生顧盼神采,較之呂紀【桂菊山禽圖】更添文人畫特有的含蓄韻致。

畫中彩蝶的飛行軌跡尤見匠心。左上雙蝶取斜線構圖,與右下青蛙形成對角線張力,這種"起承轉合"的布局源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三遠法"的變體。而半遮蓮葉的運用,恰似戲劇中的"遮掩"手法,通過視覺阻隔引發觀者想象,與南宋馬遠"一角"構圖異曲同工。青蛙弓身的動態捕捉,則可追溯至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的觀察傳統,其蓄勢待發之態,使靜態畫面暗藏時間維度。

老蓮此作最妙處在"物象即心象"的轉化。荷葉的俯仰正側暗喻人生百態,荷花的開合含苞象徵生命輪迴,而鴛鴦、彩蝶、青蛙構成的生態微境,實為畫家對【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理念的圖像詮釋。石塊的皴法兼取斧劈與披麻,在剛勁與柔潤間達成陰陽平衡,這種筆墨語言正是晚明文人"師古而不泥古"藝術觀的完美實踐。

統觀全幅,陳洪綬以"荷"為媒,構建出一個自足的生命宇宙。其精妙處不僅在於物態描摹的精準,更在於將理學格物精神、道家自然觀照與禪宗頓悟美學熔於一爐。所謂"為荷而來",實則是借荷塘小景叩問生命本真,這種"一花一世界"的哲學表達,使該作成為晚明文人畫"以藝載道"的典範之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