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9|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品行高尚的人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7-13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品行高尚的人

人無業則不立,立必有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謙虛好學,活到老學到老,方能博學多才,成家立業。

學會謀生的本領很重要,而學會做人更為重要。德才兼備,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但凡成就大事業者,無不是道德君子。

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開篇便談德與才的關係:『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在司馬光看來,國家選人用人之時,若人才不足,寧可任用無德無才的愚人,也不要用有才無德的小人。一部【資治通鑑】,以無數歷史事實論證了這一點:有才無德者,必然是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有才無德者,害人又害己,不僅會招致自己家破人亡,而且會禍害天下。因此,當虛心學習古聖先賢,謹身修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斷完善自我,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隋末天下大亂,豪強蜂起。李淵父子廣修文德,不戰而屈人之兵,各路英豪越陌度阡,匯聚於長安,共創大唐盛世。閱讀【貞觀政要】就能發現,唐太宗也常出昏招。因為君臣之間開誠佈公,昏招才得以避免。貞觀之治的實現,靠的是君臣修德。

學會探究學問的本領很重要,而學會養心更為重要。身心健康,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稍遇坎坷便半途而廢,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自然是幹不成大事的。人生無坦途,世間多誘惑,如何正確面對?那就是要自己的心保持在中和狀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如何做到呢?『克己復禮為仁』,克制欲望,規範言行,便能達到『仁』的境界。『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只要我們對待一切取中庸之道,保持一顆『坦蕩蕩』的平常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對成敗得失、榮辱窮達,皆能心靜如止水,便能順應自然,身心健康,成就大業並獲得長壽。古代士大夫大都有這樣的良好心態,一如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們教育理念情趣高雅,『窮則獨善其身』,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自娛;『達則兼濟天下』,積極為民請命,諍諫於朝廷。高尚博達,自然天成,這就是古代士大夫的心胸。

學會經世治國的本領很重要,而學會立志更為重要。回報社會,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一個人的志向有多高,他才能走多遠。才華橫溢而不求進取者,自然不會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自古以來,便有『小人儒』與『君子儒』之分。為追求個人私慾而讀書的人,便是『小人儒』,他們不可能成為國家棟樑。孔子告誡弟子:『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儒,才是中國士人的主流。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教育理念皆以古聖先賢為榜樣,志存高遠,一心為國建不世之功。如何立志?『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首先必須端正態度,一心一意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為此而從修身、齊家做起。這就是說,立志必須與行動相結合,從小事做起,從個人做起,從家庭做起。『了卻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後名』,便是中國士人的人生理想,他們終生孜孜以求,雖九死而不悔。正是這樣一種人生理想,培育出了無數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詩禮傳家也成為標準的中國式『家訓』。

教育理念,做人、養心、立志之本,在於尊師、重教、崇道。

尊師,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於歐洲的宗教至上,在我國,崇拜的第一聖人孔子,千年一貫的諡號是『至聖先師』。二千年來,天下州縣皆有孔廟,有學校處必有孔子牌位。祭孔是國家修文之必修課,『(武德)七年二月,高祖幸國子學,親臨釋奠。』(【通典】卷第五十三)尊孔,是倡導尊敬現實中的老師。『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賜步輿,令三衛輦入東宮,詔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大見崇重。』(【貞觀政要·尊敬師傅】)尊師的本質是尊重知識,是對知識的崇拜。千百年來,在中華城鄉,天地君親師並尊,官府以尊師興學為重,士人以教書育人為榮,百姓以尊師重教為樂,故中華文明長盛不衰。恢復對孔子的禮敬,不僅有助於全國教師以孔子為典範,加強師德修養,有助於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良好品德,而且可以使國民對中華文化心生敬意,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尊孔必重教,重教必尊孔。我國古代教育發達,世界上沒有比中華更重視教育理念的民族。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全國義務教育體系全面形成,政府將公立學校辦到了鄉鎮一級,鄉的學校稱為『庠』,聚(小鎮)的學校稱為『序』。漢朝人口約6000萬,而太學學生竟多達3萬人。與許多人的印象相反,清朝教育普及程度遠高於同時期歐洲,『有清學校,向沿明制。京師曰國學,並設八旗、宗室等官學。直省曰府、州、縣學。……又有義學、社學。社學,鄉置一區,擇文行優者充社師,免其差徭,量給廩餼。凡近鄉子弟十二歲以上令入學。』(【清史稿·選舉一】)教育的普及,為平民讀書改變命運和國家實施科舉取士創造了條件,為社會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教育是個人的未來,是家庭的未來,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華文化為何五千年不衰?無他,惟在重教二字。

教育,古人稱之為『教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校不僅要教學生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懂『道理』,使之逐步成長為德才兼備、心智健全的人。西方有人說,學校裏多一名學生,監獄裏就會少一名囚犯,也是這個道理。我國古代首重養成教育,學生的啟蒙教材是【孝經】、【論語】,在懂得如何做人的基礎上,再學習經世治國的知識。無論將來能否得志於科舉場,他們都會是注重修身齊家,積極對社會發揮正能量的人。人人知書達理,國家必為禮儀之邦。二千多年來,古代縣令帶着主薄縣尉等三五個官員,配備若干衙役,便可在高臥弦歌中,把一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靠的就是早已植根於民間的中國傳統文化。充分汲取古人的治國智慧,於今大有益處。今天,廣采【十三經】作為中小學教學內容,在大中學校廣泛開展以讀【十三經】、【二十四史】和書法、國畫、琴弦、圍棋、太極拳等中國式雅趣的教學活動,從大處看,可以增強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淨化社會風氣,降低治國成本;從小處說,可以讓每個人、每個家庭受益無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